字:
关灯 护眼
零三小说 > 落榜后招兵买马,女帝跪求我别反 > 第18章 再有敢言迁都者,斩!

第18章 再有敢言迁都者,斩!

    高晚秋无法理解。

    作为大齐精锐的边军和近卫军,面对这些叛军会这么不堪一击。

    究竟是叛军太强,

    还是齐军太过无能?

    为什么在接连两次模拟中,齐军都是毫无还手之力,一触即溃。

    可若是真的是齐军无能,那匈奴、陈军、宋军,这些齐国的手下败将又算什么?

    高晚秋几乎都要将嘴唇咬破,

    她想不明白,

    按照常理来讲,

    这些造反叛乱的军队,不应该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吗?

    只要朝廷派遣精锐过去,随随便便就能镇压。

    在史书之中,

    数千年来,

    记录了无数次起兵叛乱的事件。

    但是,

    除非赶上王朝末期,整个国家腐朽不堪,这些起义军面对官兵或许还有一战之力。

    除此之外,

    其余绝大多数时候,

    根本不会存在太强的战斗力。

    尤其是农民起义军,因为受到出身、见识、资源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

    就比如说,成员成分复杂,缺乏严格的组织和纪律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往往都是杀到哪抢到哪.......等等。

    可现在从模拟画面中,

    高晚秋发现,这支起义的军队,根本没有这些问题。

    而且,

    很明显能够看出,

    他们是蓄谋已久!

    不但装备精良,而且拥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在军事指挥方面,也有很多出色的人才。

    否则,

    他们绝不可能,指挥得了,数十万规模的战役。

    一想到这些,

    高晚秋只感觉浑身发冷。

    【昭宁七年,十二月,幽州、并州、冀州相继沦陷,望着只剩半壁江山的大齐,你只感觉一颗心跌落谷底,整个洛京城都笼罩在黑云之中。】

    【昭宁八年,一月,天降大雪,幽、冀、并被寒雪覆盖,叛军暂时没有动静,你向高晚秋提议,构筑黄河防线,阻止叛军南下。】

    【昭宁八年,二月,工部征调了近百万农夫,冒着严寒加固了黄河以南的数座城池。】

    【昭宁八年,四月,叛军兵分四路,渡河南下!洛京城岌岌可危!】

    【昭宁八年,五月,前线急报传来,叛军的主攻方向是青州,洛京只是佯攻。】

    【昭宁八年,六月,镇东军传来捷报,博阳之战大获全胜。】

    【昭宁八年,七月,镇东军乘胜追击遭遇叛军埋伏,损失惨重。】

    【三日后,临淄城陷落,镇东军退路被截,只得退守孤城。】

    【面对前线不断传来的急报,身为丞相的你心急如焚,可又不知道该如何扭转局面。】

    【昭宁八年,八月,镇东军覆灭,青州全境沦陷,叛军长驱直入进攻兖州,太尉蔡徐申主张迁都长安。】

    此刻,

    只见系统的模拟画面中,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群臣分列两侧,神色各异。

    太尉蔡徐申立于殿中,手持奏章,“陛下,如今战事吃紧,叛军步步紧逼,为保社稷安稳,臣恳请陛下迁都关中,依托山川之险,重整旗鼓,再图大业!”

    此言一出,

    朝堂上一片哗然。

    群臣交头接耳,有人点头赞同,有人面露忧色。

    然而,

    还未等众人反应,

    常星翰已大步跨出队列,须发皆张,怒目圆睁,“荒谬!”

    “京师乃国本,岂能轻言迁都?”

    “太尉此言,动摇国本,乱我军心,其心可诛!”

    蔡徐申眉头一皱,冷冷回应:“常丞相,此言差矣!”

    “迁都乃权宜之计,非是放弃京师,而是为保大齐根基。”

    “若京师陷落,国将不国,何谈国本?”

    常星翰毫不退让,声音愈发洪亮:“我看你这不过就是怯战之辞!”

    “高祖定都洛京,此乃大齐百年根基,岂能因一时之危而弃之?”

    “若迁都关中,军心何存?大齐威严何在?”

    “臣请陛下明鉴!”

    常星翰的声音如洪钟般回荡在殿中,

    震得众人耳膜发颤。

    虽年近古稀,

    但此刻画面中的常星翰,却没有露出丝毫胆怯,眼中透露的坚毅,仿佛随时准备为捍卫京师而战。

    哼!

    蔡徐申却是冷哼一声,继续说道:“常丞相,此乃国事,非意气之争!若不迁都,京师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常星翰冷笑一声,声音中带着讥讽:“太尉口口声声为国,实则畏敌如虎!我大齐将士何曾惧过强敌?”

    “京师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只要上下齐心,何惧敌军来犯?”

    说到这里,

    面向高晚秋,声音铿锵有力道:“臣愿亲率将士,死守京师,誓与城池共存亡!”

    当画面来到这一时刻,

    无论是系统模拟中未来的高晚秋,

    亦或者是现实世界中,正在观看模拟画面的高晚秋,

    面对视死如归的常星翰,无不流露出钦佩之意。

    心中,

    更是感慨万千。

    她实在没有想到,

    大齐在面临亡国的危急关头,

    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三朝老臣,依旧拥有这样的气魄与胆识。

    他的身影虽略显佝偻,

    但此刻却如一座巍峨的山岳,屹立不倒!

    此刻,

    画面继续,

    跟高晚秋心中预料到的一样,

    未来的自己果断拒绝了迁都的提议,并挥剑砍断龙案的一角,厉声喝道:“再有敢言迁都者,斩!”

    【女帝高晚秋拒绝了迁都的提议,并调动全国兵马,誓要与叛军决一死战!】

    【昭宁八年,十月,兖州全境沦陷,叛军兵临虎牢关下!】

    【昭宁八年,十二月,天气逐渐转冷,叛军的攻势也减缓许多。】

    【昭宁九年,三月,洛京城中开始流传谣言,说大将军谢云逸打算投降叛军,你听闻之后立刻进宫,提醒高晚秋不要听信谣言。】

    【昭宁九年,六月,科举开考,一名样貌清秀的书生,报名参加,并在考卷上题诗一首:】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看到这一幕,

    高晚秋黛眉紧皱,

    她不明白,这个书生究竟有什么特别?

    为什么接连两次模拟,都是在齐国即将亡国的时候,出现在模拟画面中。

    而且,

    还专门提及,

    对方所写的诗。

    所以......这个书生,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