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零三小说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27章:当年玄武门,也是今日这般吗

第327章:当年玄武门,也是今日这般吗

    长孙无忌抵达洛阳后,洛阳城中的长孙家族众人听闻消息,匆匆赶来迎接。

    长孙无忌刚踏入府邸,便见族中数位长辈及一众子弟焦急等候。

    为首的一位年长者,正是长孙无忌的四叔,满脸殷切,快步上前,说道:“无忌啊,可算把你盼来了!一路奔波,累坏了吧。”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神色却依旧冷峻,抬眼扫了扫众人,问道:“家中近来可好?”

    四叔叹了口气,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换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无忌啊,家中如今出了件天大的事,可把我们愁坏了。”

    “你那侄子长孙明,还被太子殿下关在大牢里呢。我们知道太子殿下是按照大唐律法对他审判,可他毕竟是咱们长孙家的血脉,你可得想法子把他救出来啊。”

    此言一出,周围的长孙家族子弟们顿时低声议论起来,脸上满是焦急与期待。

    长孙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长孙家族的未来继承人。

    长孙无忌跟长孙家之间,因为当年的事情,本来就有着一道间隙。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眼神中没有一丝波澜,冷冷地说道:“长孙明的事情,我早有耳闻。他犯下的那些罪行,桩桩件件,都是天理难容之事。强占民田,霸人妻女,简直与市井无赖无异。太子殿下依律处置,毫无错处。”

    对于这件事,长孙无忌一开始就知道了,但根本没有要求情的意思。

    哪怕是他知道,如果开口,也许太子会看在他的面子下放人。

    四叔面露难色,说道:“无忌啊,他虽说犯了错,可怎么也是咱们自家孩子。如今关在大牢里,生死未卜,家族里上上下下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如今是家族里最有能耐、最有威望的人,又跟太子殿下沾亲带故,你就看在家族的份上,救救他吧。”

    一位长老也上前一步,恳切地说道:“无忌,你打小就聪慧过人,家族一路看着你飞黄腾达,对你寄予厚望。如今长孙明遭此大难,你怎能忍心袖手旁观?咱们长孙家向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可不能让族人寒心啊。”

    长孙无忌在厅中缓缓踱步,声音冰冷:“看在家族的份上?他做出那些丑事的时候,可曾想过家族的声誉?”

    “可曾顾念过自己身为长孙家子弟该有的操守?”

    “如今东窗事发,就想让家族出面兜底,哪有这般便宜事!”

    “咱们长孙家能有今日的地位,靠的是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对律法的尊崇敬畏,若是因为他一人,就把这些全都抛诸脑后,日后如何在朝堂站稳脚跟,如何面对天下人的眼光?”

    对于自己这个侄子,长孙无忌早有耳闻,不过人在洛阳,也懒得管那么多。

    现在犯在太子手下,证据确凿,

    这时,一位年轻子弟突然大声说道:“要不是因为你当初下令让长孙家联合其他世家对付太子,明哥也不会想着在其中表现,最后犯下那些错被抓起来!你现在怎么能不管他?”此话一出,全场哗然,众人面面相觑,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长孙无忌脸色骤变,他盯着那年轻子弟,目光如利刃般锐利,随后缓缓在厅中踱步,声音低沉却带着威严:“住口!当初让长孙家联合其他世家,是基于朝堂局势的判断,是陛下的诏敕,意在维护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与大唐的稳定,并非是为了纵容违法乱纪之事。”

    “长孙明做出那些伤天害理的行为,是他自己道德败坏,怎能将罪责归咎于家族的决策?”

    “他强占民田、霸人妻女的时候,可曾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违背人伦道德、触犯大唐律法?”

    那年轻子弟被长孙无忌的气势所震慑,虽心有不甘,但还是低下头不再言语。

    另又有人说道:“大伯,明哥平日里待我们都亲厚,他肯定是一时糊涂才犯错的。你就再跟太子殿下求求情,说不定太子殿下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从轻发落了呢。”

    长孙无忌呵斥道:“糊涂!他的糊涂能成为逃脱律法制裁的借口吗?要是人人都拿一时糊涂当挡箭牌,那大唐律法还有何威严可言?”

    “国家秩序又从何谈起?我若因为你们几句求情,就去干扰太子殿下的公正审判,那我长孙无忌与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有何分别?”

    四叔连忙打圆场:“无忌,你别生气,孩子们不懂事。但长孙明真的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他要是就这么在牢里丢了性命,咱们家族的名声可就毁了呀。”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名声?他做出那些伤天害理之事的时候,就已经把长孙家的名声践踏得一文不值了。”

    “如今他受到律法的惩处,是他咎由自取。我身为朝廷重臣,更要以身作则,维护律法的尊严。若因为亲情就肆意践踏司法公正,与那些徇私枉法之徒又有何两样?你们若再提此事,便是将我置于不忠不义的绝境。”

    众人听了,一时都沉默不语,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过了好一会儿,一位稍年长些的子弟小声说道:“大伯,我们也知道明哥做得不对,可他到底是咱们家族的人。要不我们一起凑些钱财,去安抚那些被他伤害过的百姓,再让他在牢里写份深刻的悔过书,说不定能让太子殿下心软,从轻发落呢?”

    长孙无忌目光缓和了一些,说道:“你们有这份心是好的,但这并非关键所在。长孙明若真心悔过,就该在平日里谨言慎行,而不是等到犯下弥天大错才想着补救。”

    “况且,即便你们这么做,也未必能改变太子殿下的决定,太子殿下向来执法如山,不会轻易被这些表面功夫所左右。”

    四叔忧心忡忡地说:“无忌,家族里的人都眼巴巴地盼着你出面救救长孙明,你就再斟酌斟酌吧。他要是就这么没了,他的父母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

    长孙无忌脸色阴沉,说道:“无需再斟酌。我此次来洛阳,身负陛下交付的使命,与太子殿下的谈和关乎大唐社稷的安危,岂是为了一己私情,来救一个触犯律法的罪人。你们若再逼我,便是将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不能因私情而误了国家大事,也不能让长孙家因为此事遭受灭顶之灾。”

    众人见长孙无忌态度如此坚决,都不敢再言语。

    这时,一直站在角落里的一位老妇人突然哭出声来:“无忌啊,你就看在我这把老骨头的份上,救救明儿吧。他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虽说犯了错,可我实在不忍心看他死在牢里啊。”

    长孙无忌心中微微一软,但很快又恢复了坚定:“婶子,我懂你的心情,可国法无情。长孙明犯下的罪孽,必须由他自己承担后果。我若为了救他而破坏律法,不仅救不了他,还会连累整个家族。你也不愿看到长孙家因为此事而分崩离析吧?”

    老妇人哭着说:“我知道,我知道,可我就是舍不得啊。”

    长孙无忌走到老妇人身边,轻声安慰道:“婶子,你宽宽心,长孙明若能真心悔过,在牢中好好表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太子殿下仁慈,也不会轻易取他性命。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唯有等待,并且督促他改过自新。”

    老妇人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洛阳宫内来人传话,宣长孙无忌觐见。

    第三次劝说太子。

    长孙无忌其实感觉没抱什么希望。

    太子跟陛下的矛盾,是很难有所调和的。

    好在这次谈何,相对来说应该不难。

    洛阳宫城内。

    “老臣见过太子殿下。”

    长孙无忌有些唏嘘。

    李承乾笑着说道:“舅舅何时变得这般见外了。”

    听闻这话,长孙无忌放心不少。

    终归是血脉相连,太子对自己,显然没有太大的敌意。

    “还不给长孙司徒上座。”

    李承乾转而对文忠吩咐道。

    文忠连忙应声,给长孙无忌搬了椅子过来。

    “谢殿下。”

    等长孙无忌入座后,李承乾便道:“舅舅一路辛苦,不知舅舅此番前来,所为何事啊。”

    面对李承乾的明知故问,长孙无忌也就开门见山道:““太子殿下,陛下念及父子之情,也为大唐社稷着想,希望殿下能即刻退兵,交出潼关。”

    “陛下承诺,对于殿下既往之事暂且不究,恢复殿下太子之位,还将辽东分封给殿下,并划出江南数郡作为殿下的封地。同时,朝堂之上为殿下设立监国议政王之位,位在诸王之上,可参与朝廷核心决策。”

    这是一股脑的把所有要求跟条件直接抛出来了。

    并非是长孙无忌不懂谈判技巧,而是这父子间的事情,弄得太复杂了,反而更多麻烦,还不如就直接说。

    李承乾听完,脸上笑容未减,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舅舅,父皇这条件,看似优厚,可细细想来,不过是想将我圈禁罢了。辽东封地偏远,江南数郡虽富庶,却也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监国议政王之位,没有实际兵权,不过是个空架子,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又有几个会真心听我号令?”

    长孙无忌耐心解释:“殿下,陛下已是极大的让步。如今局势动荡,若再继续征战,生灵涂炭,这是陛下不愿看到的,也是殿下不想见到的吧。殿下若接受这些条件,回到朝堂,以殿下的才能和威望,慢慢积累势力,未来未必不能施展抱负。”

    李承乾冷笑一声:“舅舅,您说得轻巧。我若现在退兵,那些曾经弹劾我的大臣,那些支持魏王的势力,岂会轻易放过我?他们定会在父皇面前不断进谗言,想方设法置我于死地。我交出潼关,就等于自废武功,任人宰割。”

    长孙无忌诚恳道:“殿下,陛下已明确表示既往不咎,他乃一国之君,金口玉言。老臣也会联合朝中支持殿下的大臣,制衡那些反对势力,保殿下平安。”

    李承乾微微摇头:“舅舅,朝堂局势瞬息万变,人心难测。您虽位高权重,可也难以事事周全。我手中有兵,有潼关天险,才有谈判的底气。若没了这些,我便是案板上的鱼肉。”

    长孙无忌见李承乾态度坚决,决定换个角度:“殿下若执意不接受条件,继续进军,即便打进长安,登上皇位,又能如何?”

    “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您?那些忠于陛下的军队,会轻易臣服吗?到时内忧外患,大唐的江山社稷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听到这话,李承乾不怒反笑。

    “天下人怎么看父皇,自然就是怎么看我。”

    “我倒是觉得,我做的这些事情,比之父皇,还是要差上些许的。”

    “舅舅,你说呢。”

    这就直接是点明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真要说起来,当初李世民也是在洛阳拥兵自重,整个洛阳,都算是李世民的根基地盘。

    不过那个时候的李世民没有火炮这等事务,所以被收走兵权的时候,也只能是乖乖听令。

    现在这么一看,李承乾的选择,完全就是在效仿李世民,走李世民曾经走过的路。

    如此,长孙无忌的大义,就没有了意义。

    毕竟,李世民的榜样在那。

    此后天下,不照样是国泰民安吗。

    长孙无忌一滞,当即不知道怎么说了。

    李承乾也不急,静静等着。

    良久,长孙无忌叹息道:“殿下,潼关是陛下的底线,若殿下不交,陛下那边又如何安心。”

    李承乾微微颔首:“不错,父皇自然是不放心的。”

    “只是,我为何要让父皇安心?”

    “这就差临门一脚了,难道要我缩回去?”

    说到这里,李承乾停顿少许,随即问道:“当初舅舅与父皇等人,聚在玄武门外的时候,是否有人劝说父皇回头?”

    “舅舅当初,是否也如今日这般,劝说过父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