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登陆 注册
字:
关灯 护眼
零三小说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23章:李世民要求和?

第323章:李世民要求和?

    潼关破城了。

    在第二天。

    别说李靖,就连苏定方都没有想到。

    这也太夸张了。

    这可是潼关啊。

    洛阳位于中原地区,长安地处关中平原,潼关是连接中原与关中的重要咽喉要道。

    从洛阳向西前往长安,潼关是必经之地,它是东入中原、西进关中的关键通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曹操与马超之战,刘裕北伐之战,东魏西魏潼关之战,多次战役都在潼关打响。

    但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这么儿戏过。

    就跟小孩子闹家家一样。

    “就这么破了?”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虽说李世民早有预感,潼关可能会在太子大军下失守。

    但在他的预想中,即便再怎么高估,再怎么快,至少也是年后开春的时节吧。

    昨日才得到消息,苏定方率领三万精锐攻城。

    今天这还没到晚上呢,潼关就没了。

    谁在跟朕开玩笑呢?

    长孙无忌,褚遂良,房玄龄等人面面相觑。

    说实在的,他们也不敢相信。

    要知道,这次镇守潼关的,可不是什么无名之将,这可是大唐军神,打了一辈子胜仗的李靖啊。

    平定萧铣,扬威岭南,剿灭辅公祏,征讨突厥,平定吐谷浑等诸多著名大型军事战役,卓越的军事才能,几乎大半个天下都跟李靖有所关联。

    就李靖整个军事生涯中,唯一被认为经历过‘失败’的一战,是在太谷之战。

    当年,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扰河东,李渊派出五路大军迎战,李靖率领一万多精锐士兵驻守在太谷,负责攻击突厥的侧后方,截断他们的退路。

    突厥骑兵压境太原城外,颉利可汗分兵抢掠附近居民,激怒唐军,企图引诱他们出城决战。并州总管任瑰和张瑾率领军队迎战突厥,正面展开激烈厮杀,同时请求李靖从侧后方发起夹击。

    然而,突厥骑兵迅速将以步兵为主的唐军包围,任瑰的军队全军覆没,张瑾所部也溃散,向李靖的营地逃去。李靖本打算反击,但突厥来势汹汹,唐军人少且士气低落,于是他命令士兵组成方阵,撤离太谷,不与颉利可汗交战。

    最终,突厥颉利可汗乘胜追击,掠夺河东多座城池,唐军不敢追击。

    虽然此役李靖选择了退兵,但这更多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

    当时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在太原起兵时都曾向突厥称臣。李靖麾下仅有一万余人,而其他各路唐军已纷纷败退,若强行开战,这一万兵马很可能全军覆没。

    这样的李靖,却在坚守潼关,两日时间不到,就失守了。

    这让人如何相信。

    忽的,李世民的脸色,突然就阴沉了下来。

    “近日,李卫公可有跟洛阳有所联系。”

    李靖认为,不是李靖守不住,而是很有可能李靖暗中背叛了他。

    当皇帝的,谁能没有几分疑心病呢。

    不是不信任,只是这样的情况,委实是让人难以接受。

    唯一的可能,就是李靖故意溃败。

    是因为他的长子李德謇。

    那是太子的人。

    说不定,李靖被儿子给说服了,实则暗中已经投靠了太子。

    房玄龄此时正在看军事奏报。

    因为消息太突然,李世民都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消息所惊到了。

    “陛下,此战,恐非李靖之过也。”

    房玄龄作揖给李靖解释道。

    李世民皱眉问道:“何出此言。”

    房玄龄拱手递上传来的奏报。

    张阿难连忙小跑着过来接过,交给陛下的龙案上。

    李世民拿起来一看。

    顿时面色微变。

    “逆子的火炮,把潼关的城墙都给轰塌了?”

    事情的经过,在奏报上写得很简单,也很详细。

    字数不多,寥寥几句。

    便是苏定方用火炮,连着两天炮轰潼关,次日就把城墙给轰塌了。

    不是城门,而是城墙。

    因为李靖早就知道当初李承乾打高丽用霹雳火轰城门之事,所以对城门做了特殊处理。

    一是对城门用铁皮进行了包裹,二是在城门后加了许多大石。

    这样即便是城门塌陷,就会让后面大石阻路。

    使得军队无法轻易入城,且这样入城,也是要被围着打。

    可谁想到,火炮不按常理出牌,给城墙给轰塌了一截。

    城墙坍塌,顿时斗志全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对战的勇气。

    无奈之下,李靖为保全兵力,只能选择跟曾经太谷之战那样撤走。

    显然,这样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只是,潼关没了。

    这是长安之咽喉,现在被李承乾扼守住了。

    这个位置太关键了。

    历史上黄巢也是被潼关给难住了。

    黄巢起义后,率大军西征潼关。当时潼关守城兵力不到两千,因潼关地理位置险要,黄巢大军久攻不下。

    后来黄巢派军取道废弃的汉潼关,绕到潼关身后,与关前人马夹攻潼关,最终攻破,之后长驱直入占领长安。

    这意味着,李承乾已经有了长驱直入占领长安的能力。

    李世民看完奏报,脸色愈发阴沉,手中的奏报被攥得微微发皱。

    “这逆子,竟有如此厉害的火炮!”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说:“陛下,如今潼关已失,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太子的下一步行动。太子既已掌握潼关,必然会挥师西进,直逼长安。我们必须尽快做出部署,加强长安的防御。”

    现在的情况,突然就变得危急起来。

    潼关都抵挡不住,那其他关卡在火炮面前,跟纸糊的又有什么区别。

    洛阳距离长安数百里地。

    若是李承乾那边加快行军的话,大军抵达,不过十来日的功夫。

    算是关卡,也许一月之内,就能兵临长安城下。

    可到了现在,朝廷这边,却没有办法去应对。

    李靖都输了,现在谁上也没用啊。

    潼关都没能守住,其他关卡更难。

    李世民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即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

    “长孙爱卿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即刻征调长安周边所有驻军,加强城防。同时,命工匠日夜赶工,制造防御器械,巩固城墙。”

    要是长安城墙也被轰塌了,那可就真大事不妙。

    说完,李世民又问道:“怎的,朕让人送去了那么多霹雳火,怎么就没起到半点作用。”

    “就算是威能有所不及,也不该如此不济。”

    房玄龄叹道:“陛下,李承乾那火炮,远超弩箭之远,便是投石机都有所不及。”

    “就如射箭那般,他们能打到城墙,我们的霹雳火却碰不到。”

    “即便是投石机有所作用,可没有准头,难以有所作为。”

    房玄龄毕竟是综理朝政,兵部的消息,在抵达宫城前,他就已经提前知晓了,并且还亲自过问了传报消息的将士。

    李世民有些沉默。

    原以为有了霹雳火,怎么也对太子有所威胁,可现在看来,这霹雳火跟火炮,相差实在太大。

    这个时候,褚遂良略带迟疑的拱手作揖:“陛下,太子手握重兵,且有火炮之利,若正面交锋,我军恐难取胜。臣以为,可遣人前往与太子谈判,或能暂稳局势,为我军争取时日。”

    李世民目光如炬,看向褚遂良。

    “你要朕跟那逆子服软?”

    其实李世民心里也知道,在这个时候,褚遂良的提议,其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就跟当年的檀渊之盟那样,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只是这跟突厥又不相同。

    毕竟在此前,李渊曾向突厥称臣,那个时候李世民服软,也有台阶可以下。

    但这是他自己的儿子啊。

    皇帝老子跟儿子服软,这叫个什么事。

    似是看出陛下没有台阶下,房玄龄连忙开口道:“陛下息怒。褚大夫之意,或是以谈判为缓兵之计。太子虽占优势,然毕竟师出无名。我等可借此时间,揭露太子谋逆之举,以收天下民心,同时加紧筹备军事力量。”

    房玄龄这番话,就很是照顾到了李世民的面子。

    咱们这不是真的服软,而是用计。

    兵者,诡道也。

    自然就不存在真的给太子去服软了。

    果然,李世民听完后,脸色就好了许多。

    思索一会,目光缓缓转向长孙无忌。

    “长孙司徒,朕命你前往潼关,与太子谈判。”

    “你乃朕之心腹重臣,又是太子舅父,最为合适不过,此去定要探清太子虚实,察其有无和解之意。”

    “然你亦当知晓,朕断不会向逆子低头,若太子执迷不悟,你便速归,我等再做计较。”

    当李世民目光转来的那一刻,长孙无忌就懂得了。

    跟太子攀谈,他确实是最好的人选,也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不过长孙无忌心里有些发苦。

    长孙家在洛阳可不怎么好受,这次他又去,算是第三次了。

    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陛下这边,自然不可推脱,拱手朗声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使命。”

    李世民轻轻点头。

    继而看向殿内其他重臣,神色凝重,说道:“既已决意谈判,便需商定章程。长孙司徒此去,需携明确条件,方可有的放矢。诸位爱卿,对此有何高见?”

    褚遂良率先开口,躬身道:“陛下,依臣愚见,可允太子保留现有兵权,驻守洛阳。洛阳乃天下之中,富庶之地,太子若能就此罢兵,亦不失为一种妥协。如此,既能安抚太子,又可使其远离长安。”

    “而太子需要交出潼关,不得再行攻城之事。”

    房玄龄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拱手道:“陛下,褚大夫之策虽有考量,但太子野心勃勃,仅洛阳一地,恐难令其彻底放弃西进。”

    “臣以为,可将江南富庶之地划出数郡,封予太子。江南鱼米之乡,财赋丰厚,太子若能治理得当,亦能成就一番事业。”

    “承诺太子可在封地内组建一定规模之地方军,以保境安民之名,实则分散其当前集中之兵力。”

    “如今太子不仅佣兵洛阳,更是占据辽东,可将辽东分封太子,如此太子需要管辖更多地区,散其精力,再难有兴兵之举措。”

    到了这份上,再说打下洛阳,实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在没有解决火炮这个问题的情况下,只能是先行妥协。

    房玄龄看问题看得清晰,说到底,这还是陛下跟太子之间的矛盾,实则现在太子即便起兵,在民生这块,跟朝廷之间,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冲突。

    房玄龄综理朝政,这一块看得最为清楚,哪怕是到了现在,洛阳周边的奏疏,驿站,太子那边都没有要截停的意思。

    换个角度去看,现在太子除了把控洛阳外,其余方面,几乎是没有动静,反而先前如果不是官员请辞,现在洛阳的官,还是朝廷封下的官。

    世家若没有联合起来,密谋对抗,太子那边也没有下手。

    对于朝廷来说,最好的状况,就是拖。

    拖到把火炮的问题解决了,后面就好办了。

    李世民听完后,有些沉默。

    他其实是听懂了房玄龄话里头的深意。

    只是这让他感觉到有些憋屈,说是计策,实则行的还是服软之事。

    不过话说回来,要真打起来,李世民心里也没谱。

    火炮这等事务,太过于陌生,谁也没想到这么厉害。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补充道:“房公所言甚是。然太子既已兴兵至此,对权势极为看重。”

    “臣以为,可在朝堂之上,为太子设一特殊之位,如‘监国议政王’,位在诸王之上,享有参与朝廷核心决策之权。”

    “但此权力仅限议政,最终决策权仍归陛下。”

    “如此,既能满足太子对权势之渴望,又能将其置于朝堂规则之内,加以约束。”

    “且强调此举乃陛下念及父子之情与大唐社稷,为太子提供施展才华之所,若其执意进攻长安,不仅将陷百姓于水火,亦会令父子反目,成为千古罪人。”

    李世民听完,陷入沉思。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人皆在等待陛下的决断。

    良久,李世民开口道:“长孙司徒,此去洛阳,传话太子,命其即刻退兵,交出潼关,朕对于他既往之事,暂且不究,恢复其太子位,分封辽东,将江南富庶之地划出数郡给他,可设监国议政王之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