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省。
西部的雪域高原边缘。
巨大的海螺沟冰川的1号冰川周围,几艘工程飞艇将一个个巨大的泡沫硅构件吊运过来,然后在地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准确将构件放在冰川两侧的山体之中。
这个项目与一般的大型工程建筑物不太一样。
具体不同之处,在于该工程的构筑物没有建设地基,甚至连地质勘探都没有做。
之所以没有建设地基,也没有做地质勘探,这也是一部分泡沫硅材料为基础的建筑物,才可以实现的新建设方案。
因为泡沫硅构件打造的构筑物,其整体重量非常轻,强度也非常高,因此可以实现无地基、无勘探的建设。
打一个比喻,眼前这个泡沫硅构筑物就宛如一个扣在冰川上的大盖子。
因此地基反而是拖累,因为要建设地基,那就意味着整个构筑物需要和地基进行刚性连接,一旦冰川出现地质移动,必然会挤压和侵蚀地基,从而导致整个构件向低洼处滑动。
反而放弃地基的建设方案,由于整个构筑物是靠与周围地形的不规则轮廓卡合,实现位置的固定,这会更加稳定。
此时海螺沟冰川的1号冰川,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泡沫硅构筑物覆盖。
这些构筑物只是骨架,在骨架上有很多施工人员在安装可伸缩的碳化硅光伏薄膜。
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骨架已经铺设好了碳化硅光伏薄膜。
这些光伏薄膜此时正在源源不断发电,同时将碳化硅薄膜的基层薄膜涂白,其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和冰块的太阳光反射率差不多。
显然这个项目不单单是为了光伏发电,也是为了保护冰川,同时为了稳定雪域高原的气候。
要知道,全球目前有四个大型冰区。
分别是:南极洲冰盖区、格陵兰岛冰盖区、北冰洋冰盖区、雪域高原冰川区。
受到极端天气影响,这些冰盖冰川都在加速消融之中。
从某种程度来看,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后果就是海洋蒸发量增加,一部分地区的降雨量会增加一部分地区会干旱。
目前的大趋势来看,东亚由于地形原因,未来将成为洪涝灾害、干旱灾害交替出现的区域。
那要如何压制极端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中科院就有一个团队想到了之前在渝市测试的光伏飞艇,由光伏飞艇衍生出来的遮阳伞计划,确实可以改变局部小气候,如果面积足够大,说不定可以直接改变全球气候。
这个团队核心是王鼎博士,他此时就在海螺沟冰川的施工现场。
放下望远镜,王鼎博士转过头看向工程负责人常兴华:“常经理,工程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常兴华思考片刻,然后谨慎地回道:“这要看邺城构件厂那边的供货速度,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一号冰川大概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全部竣工。”
“两个月?也是九月份?”
“差不多。”
“我明白了。”王鼎博士继续眺望着远方的冰川。
这个项目就是为了验证他的设想,才开启的大工程,他自然非常关心,好在官方比较给力,比起遮阳伞计划这种充满了不确定的项目,人造冰川项目的风险不大。
因为人造冰川项目覆盖的区域,都是存在冰川,或者之前存在过冰川的区域,这些区域本来就会反射太阳光。
而且由于不需要打地基和地质勘探,因此工程整体成本下降了非常多,大概只有普通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然,那些光伏薄膜每天可以发不少电,同时可以实现冰川的保温从而减少夏季的冰川消融规模,冬季一旦下雨或者下雪,光伏薄膜会全部收缩起来,让雨雪堆积在冰川上,继续增加冰川的冰储量。
要知道,目前整个海螺沟冰川一共拥有大约330亿立方米淡水。
但这还不是海螺沟冰川的巅峰,其在巅峰时期的冰川规模,大约含有1080亿立方米淡水。
也就是说,要让海螺沟冰川恢复到巅峰时期,至少还要增加750亿立方米的淡水。
王鼎自然不敢奢望海螺沟冰川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巅峰时期,但至少不能继续加速消融了。
虽然冰川加速消融,会在短时间内加大长江黄河的年径流量,但这种增量是不可持续的,大概只能增加几十年。
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估计不用十几年,海螺沟冰川就会彻底消失,一旦海螺沟冰川彻底消失,后果就是雪域高原的气温迅速上升,本来就没有多少降雨的雪域高原,很快就会陷入干旱之中,导致高原荒漠化加速发展。
同时陆地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光带来的热量,这又会继续加速全球变暖。
因此现阶段,王鼎团队的人造冰川项目,就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冰川,同时实现冰川的规模恢复,同时利用覆盖不错的光伏薄膜反射太阳光,实现类似于冰川调节局部气候的效果。
反正这些冰川覆盖区,本来就会反射太阳光,因此采用光伏薄膜进行替代,可以一举两得。
一方面保护了冰川,让冰川可以继续扩大规模。
另一方面又让局部气候恢复到一个比较好的阶段。
今年七月份的蜀省降雨量非常大,比往年多了近27%左右。
这导致长江的水量充沛,甚至出现局部溢出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有一部分地方发生了洪涝灾害。
这个时候,如果雪域高原的冰川融水还在加大,这会让长江的蓄洪压力不断加大。
因此如果可以控制冰川的消融速度,这就可以进一步调控长江的季节性流量。
海螺沟冰川的人造冰川项目,目前仅仅是实验项目,如果今年测试效果还可以,官方准备大规模投资建设这种人造冰川。
反正现在全球变暖,国内的东部地区,甚至是西北地区,年降雨量都在增加,这个时候反而是培育冰川的大好时机。
毕竟下游水量充沛,那这些作为上游的冰川融水就可以减少了,甚至可以不需要。
反正今年整个西北地区,已经全面完成了自来水、污水系统的升级改造,这一次改造完成之后,西北地区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几乎可以和南方地区相差无几了。
甚至还增加了一部分生态补水份额和一部分农业用水份额。
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工业用水方面不增反减,因为官方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就公布了全面工业升级计划。
该计划强制要求所有需要用水的企业,必须安装工业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或者将污染水介入专门的污水处理厂管网之中。
其中那些化工企业、重工业企业、纺织企业、食品企业就是重点监控目标,不安装专业设备和介入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后果就是工厂被强制关停。
当然,其实很多企业已经主动建设了内部的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主要是这套系统可以将工业污水的利用率拉满。
特别是那些平常用水量非常庞大的企业,改用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之后,用水成本可以下降到之前的10%到20%左右。
可以降本增效,哪个工厂不愿意改造?
因此随着这些改造不断推进,才过去了四个多月时间,华北平原的工业用水规模,就整体下降了48%左右,如果进一步推进改造,最后大概可以整体下降90%左右。
这种改变,就意味着当地如果愿意下血本,甚至可以再发展出之前十倍左右的工业规模。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现阶段国内的工业产能,就干得全世界的其他工业国叫苦连天,再扩大十倍规模,那其他工业国就算是全部停产躺平,赛里斯的工业产能仍然没有办法被消化。
当然,如果全世界的全部人口,消费水平都和国内的人均差不多,那增加十倍工业产能倒是勉强可以消化掉。
问题是,全世界的全部人口要实现赛里斯的人均消费力,几乎等同于痴人说梦话。
而且增加十倍工业产能,这可不仅仅是用水一方面的事情,电力方面国内勉强可以解决,建筑材料也勉强可以拉到十倍左右。
但工业产品需要的钢铁、塑料、铝铜等原材料,现阶段几乎不可能拉高十倍产能。
不过就算是如此,赛里斯此时的工业整体潜力,也几乎是2025年的3倍左右。
没有错,2028年的赛里斯,其工业潜力是2025年的赛里斯3倍左右。
主要是海陆丰公司带来的增量太庞大了。
仙豆大豆可以替代传统大豆,同时可以增加生物燃油、纺织品、建材、特殊构件的整体潜力,替代了一部分石油天然气、钢材、铝合金、棉花和主粮的用途。
目前在漠南大面积种植的橡胶草,替代了很大一部分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以及一部分人工甜味剂和一部分塑料。
木蔗同样替代了甘蔗和甜菜,也替代了一部分塑料(白糖制造聚乳酸塑料)。
泡沫硅材料替代了一部分钢筋混凝土。
如此一来,这些被替代的传统产能,就开始大规模溢出了。
别看现在澳洲叫嚣着要增加铁矿石的税收,但是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因他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情况,那就是赛里斯的钢铁企业,目前钢铁产能虽然还在维持,但主要以廉价的出口钢铁为主,国内钢铁消费量不断下降。
虽然由于华元升值,导致赛里斯的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了一些,但同时现在赛里斯的技术处于巨大的领先地位。
比如用水成本、用电成本的下降,污染物处理成本的下降,这些情况导致国内的区域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另外由于华元升值,虽然国内绝大部分的企业,工资比2025年的平均中位数,只增加大约2.3%左右,但华元购买力在飙升。
特别是食品类的购买成本,同样的食品价格比三年前大约下降47%左右。
而工业产品的购买成本也下降了大约31%左右。
居民用水用电成本同样在下降。
如此一来,看起来工资没有增加多少,但是工资购买力却平均增加35%左右。
如此一来,国内的企业在不增加工资和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产业升级。
澳洲的铁矿石又不是完全垄断的产业,毕竟赛里斯国内这几年陆续发现的新铁矿,整体规模也达到了121亿吨左右,加上之前剩下的铁矿储备大约155亿吨,以及废钢资源152亿,钢铁厂自备铁矿储备17亿吨,,合计全社会钢铁资源量储备为455亿吨。
虽然比不上澳洲目前的779亿吨铁矿石储备量,但赛里斯目前也是全球第二大铁矿石储备国了。
如果逼急了赛里斯,大不了一拍两散,国内完全可以用泡沫硅、碳化硅、硅豆丝、硼豆丝等材料,取代回很大一部分钢铁用途,然后将剩下的钢铁产能中,挤出来一部分作为出口产品。
只要国内一直维持低价出售,那其他地区的钢铁产品,就很难扩大规模。
甚至由于今年以来,国内钢铁企业下调价格,导致国际钢铁市场的价格持续低迷。
作为同样是钢铁产能比较大的南高丽、东瀛、瑞典等国家,就感觉非常难受。
要知道,经历了几十年的埋头苦干,国内钢铁企业在技术方面也几乎和国外持平了,甚至一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闪速冶铁技术,让国内的低品位铁矿可以获得高效利用,同时生产成本已经和使用传统澳矿的钢铁厂差不多了。
面对这种情况,澳洲和几大铁矿石供应商,也不敢提价,只能打打口水战。
至于本来叫嚣着要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的天竺,今年在极端天气下,其国内粮食产能下降大约14%左右,现在几乎处于饥荒边缘。
为了应对可能蔓延过去的枯叶病,天竺方面已经紧急强制推动木薯、土豆、番薯的种植。
显然天竺非常清楚,以他们和赛里斯的关系,基本不可能购买到“朋友粮”,而露西亚被天竺坑过很多次,他们不会接受天竺卢比付账的要求,甚至连美刀付款,露西亚都不愿意收,也不愿意扩大粮食出口规模。
因此天竺最近非常低调,之前那种高调已经偃旗息鼓了。
毕竟如果爆发粮食危机,以他们14亿人口的规模,加上周围还有几个人口大国,那不是火药桶上蹦迪,而是核弹上跳舞。
面对这种巨大的危机,难怪天竺不再提什么新一代世界工厂了,要是度不过去,别说成为世界工厂了,估计成为世界坟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