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萧夏带着众将来到了海岛东面,他站在悬崖上,用千里眼眺望着二十里外的对岸,海面上风浪很大,和昨晚的风平浪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护儿对萧夏道:“卑职来了一个月,这座海峡的风浪一直很大,皮筏子根本不行,昨晚那种海况太少见了,被敌军抓住了机会。”
萧夏缓缓道:“我现在在考虑,我们应该封锁大同江,占领高句丽南面。”
“殿下的意思是说,我们暂时不进攻平壤城?”来护儿问道。
萧夏看了一眼来护儿,历史上,来护儿就是不听周法尚的劝告,急于攻打平壤,最后中了敌军的诱兵之计,四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
萧夏微微笑道:“我们粮草足备,时间也充裕,不急这一时,另外派军队轮流上岸,扫荡大同江南面!”
当天下午,三百艘战船载着一万水军驶入了大同江,一艘艘战船游弋在大同江面,大江上除了隋军战船外,再也看不见任何一艘船只或者皮筏子,隋军彻底了封锁大同江,切断高句丽南部和都城的任何联系。
萧夏很清楚,大军远征,最忌讳久等不战,士气疲惫,需要激发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岸掠夺,和高句丽南部军队作战。
罗士信率领一万五千人作为第一批军队上了南岸,分成三军,开始横扫高句丽的南部平原,掠夺财物和战略物资,摧毁一切手工业。
几天后,萧夏又亲自统领第二批两万军队上岸了,向南面的仇乙城和长渊城杀去。
等天子磨磨蹭蹭准备好,已经是七月初了。
辽东宁远镇,数十万大军终于开始集结,在占地数亩的王帐内,百名大将济济一帐,天子杨广高声道:“出兵在即,朕要和各位将军约法三章,第一,这次是御驾亲征,朕才是三军主帅,朕的旨意就是军法,没有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之事,任何人不遵从朕的旨意,就是抗旨不遵,就是违抗军法,斩!
第二,这次东征高句丽是天朝吊民伐罪,王师出征就要有王师的气派,你们切不可为了邀获战功而轻骑突进,孤军独斗,必须共进共退,未获旨意擅自冒进者,以军法斩之。
第三,王师出征以仁义为先,不得侵扰百姓,敌军投降必须立刻停战,又抚慰受降接收投降,不得杀降,违令者斩!”
在天子宣布了约法三章的第二天,辽东之战终于爆发了,五十万大军分为十队,利用浮桥强行渡辽水,遭到高句丽士兵的拼死反击,箭矢如雨,火光冲天,辽东几乎被鲜血染红,渡河之战从早上一直激战到黄昏时分,隋军付出三万人阵亡的惨重代价后,终于渡过了辽东,高句丽军全面后撤,进入防御状态。
在开皇十七年隋军进攻高句丽没有成功后,高句丽统治者便意识到战争迟早会到来,便开始辽水以东险要处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便在高山上修建了辽东城、玄菟城和新城三座坚城,并囤积大量粮食,修通了水源,每个座城都有数千士兵坚守。
隋军在渡过辽水后,便开始艰苦的攻坚之战,隋军顶着雨点般的滚木礌石向上攀爬,几乎每走一步都有大量士兵伤亡,好容易用箭矢压制住了对方,隋军冲上山和高句丽士兵决战,一连攻打了三天,隋军拿下了横山、贵端、南苏和白岩四个险要隘口,并攻下了玄菟城和新城。
但在攻打最大的辽东城上却屡屡失利,伤亡惨重,辽东城太难攻打,它本身就修建在坡度很陡的高山上,倚山而建,加上城墙宽厚高大,隋军根本就无处攀爬,云梯也上不去,只能用简陋的攻城梯,但被对方轻易掀翻。
就在隋军付出了近两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经过数日血战,撞城车终于将城墙撞开一个大洞,有数百先登隋军士兵率先冲进城内,眼看要攻下辽东城,就在这时,辽东城头上响起一片投降声,受降使刘士龙立刻下令全军撤退下山,准备接受高句丽军队投降。
主将于仲文大怒,质问刘士龙道:“我们阵亡了两万将士,好容易才有先登者杀入城内,使君却要我们撤退,数百先登士兵怎么办?”
刘士龙拿出圣旨,冷冷道:“这是天子的旨意,敌军投降,由我来全权处置,于将军要抗旨不遵吗?”
于仲文想起了天子的约法三章,万般无奈,只得下令道:“全军下山集结!”
眼看要攻下辽东城的隋军又如潮水般撤退了,只可怜数百名先登士兵一个都没有逃出来,全部被高句丽军队斩杀。
高句丽迅速修补被撞破的大洞,收集城外的滚木礌石和箭矢弓弩,后方的高句丽援军也终于赶到了,源源不断加入辽东城内,原本势单力孤的辽东城立刻实力大涨,摩拳擦掌,准备痛击隋军的第二次进攻。
辽东城喊投降后,却没有了动静,刘士龙被狠狠打脸,面对众将的怒斥,无奈之下,他只得赶回宁远镇向天子回报。
实际上,隋军已经攻下了除了辽东城以外的所有的险要之地,但没有天子的旨意,谁也不敢擅自向南进军。
杨广听说辽东守军言而无信,他也恼火了,当即下旨道:“传朕旨意,全军围困辽东城,在辽东城未拿下之前,大军不得南下!”
这时,合水令庾质劝道:“陛下,现在已是七月初十,大暑已过,立秋将至,不能再拖下去了,臣观天象,今年极可能秋雨多发,兵贵神速,陛下应该尽快南下。”
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也道:“陛下,民夫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微臣听说民夫死亡极多,确实不能再拖下去,区区一个辽东城,派两万军队盯住,其余大军应该迅速南下。”
杨广阴沉着脸道:“区区一个辽东城都拿不下来,朕还东征高句丽做什么?传朕旨意,十天之内若拿不下辽东城,攻城之军皆斩!”
天子下了死令,薛世雄和于仲文万般无奈,率领十万大军昼夜不停攻打辽东城,高句丽上万守军拼死抵抗,辽东城下死尸堆积如山,隋军付出了死伤四万人的代价,终于在第八天再次攻破了辽东城,城内又是一片投降声,这一次于仲文吸取了教训,派人堵住刘士龙,不给他喊停的机会,亲自率领大军杀进了辽东城内。
剩下的数千高句丽士兵迅速撤出了辽东城,向南撤退,大隋的黄龙旗终于插上了辽东城头。
两天后,天子杨广前来视察辽东城,才发现这座城并不大,可就是为了这座城,隋军的伤亡竟达六万人,加上渡河伤亡和其他关隘的伤亡,总伤亡人数已超过十万。
这时已是七月中旬,连绵秋雨来临,杨广心中有些懊悔了,但他却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只是斥责众将作战不力,下令于仲文和杨义臣各率十万大军南下,士兵每人携带三十天干粮,要求全军在八月底之前结束东征。
之前拖拖拉拉几个月,现在却要在一个半月内结束东征,还有长达七百里的距离,全部都是连绵大山,还有鸭渌水和清川水阻隔。
但军令如山,士兵们只得每人背着三十斤粮食,披着沉重的盔甲,扛着更加沉重的长矛,二十万大军只能艰难地向南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