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零三小说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74玩具

474玩具

    给同学们做了提醒,唐植桐下午课后又直奔押运处,这种日子确实忙碌了些,但很充实。

    不过来到押运处后,还没开始整理最新的整理数据,就被喊去开会了。

    说开会也不太准确,正确的叫法是过组织生活。

    虽然唐植桐目前只是预备梯队,但这种生活还是要参加的,每个月有24次不等,内容每次都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都是一块学习一下最新文件,然后各人谈谈感想、表表态度,汇报一下个人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这次的内容跟之前不太一样,说到了市面上出现的一些牢骚,更是谈到了忆苦思甜和节约。

    太违心的话,唐植桐说不出来,所以他自我批评的是对烟头的不珍惜,粮食粒粒皆辛苦,烟草也是辛苦种出来的,以后自己一定要加强自我管理,坚决不浪费,让大家监督云云。

    押运处的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复杂,所以不少人都针对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缺点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评、检讨。

    在唐植桐看来,目前大家说的大部分都贴近实际,真实感很强,就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发展。

    批评这种事情,温和来说是帮助个人进步,但也有人认为是挑刺。

    不知从何时起,尖锐的批评会慢慢消失,温和的批评也会变得刺耳。

    再往后面,温和的批评也会消失,沉默则成了居心叵测。

    沉默如果不再允许,那就只剩赞扬了。

    唐植桐是懂一步到位的,批评只针对自己,对别人一概是赞扬,当然,都是比较含蓄的那种赞扬,不是卖力过了火,让人一听就很假的那种。

    毕竟唐植桐早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了,只追求有限的进步。

    目前已经进步了,得罪人的事就尽量别干。

    会上提及的牢骚,唐植桐这段时间以来是略有耳闻的,无非就是各种顺口溜,嫌吃不饱肚子罢了。

    对于牢骚,不过无论唐植桐个人内心怎么想,他都没表现出来。

    说理解牢骚,那是屁股歪了,思想不端正,这个锅不好背。

    说反对牢骚,又有些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意味。

    来到这边已经将近一年半,在唐植桐接触的普通人中,很少有人关注什么左了、右了的,大部分都是在为养家糊口而卖力干活。

    至于那些上街浩浩荡荡、举个牌子喊口号的嘛,大多是学校、或者工厂的职工,普通百姓极少参与。

    其实自古以来,百姓的诉求挺简单的,能有口饭吃,甭管是自己种田,还是给地主扛活,只要一家老小别饿着就行了,特别容易满足。

    很多人都喜欢明朝,觉得是汉家天下,但当时的老百姓不一定这么认为。

    明太祖的时候好啊,给百姓分田,杀起贪官来一点都不手软,但他子孙有点多,人人有封地,再加上吏治崩坏、土地兼并等种种原因,再来个天灾啥的,老百姓就有点吃不消了。

    明朝被***推翻,不少史家都说是官员贪污、吏治**、朝廷没钱的缘故,但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当时老百姓的看法、想法。

    朝廷没钱了,官员说“再苦一苦百姓”。

    一有点什么事,就苦一苦百姓,一有点什么事,就再苦一苦百姓。

    鹅城的税都收到九十年以后了,老百姓能没想法?就这种朝廷,这种官员,明朝的老百姓能没有意见?

    苦吃多了,明朝的百姓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成不了人上人,于是这苦不吃也罢!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真来了,谁又会真心去抵抗?不他么给带路就算对得起祖宗,无非()

    是换一个皇帝罢了,难道会对自己土里刨食造成负面加成?

    所以,明朝翻车了。

    说一千道一万,百姓不怎么关心皇帝是谁。

    唐太宗李二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前人的珠玉在前,现在各部门也有所借鉴,并非一点动作都没有,兴修水利、救灾抢收,另外不少地方都安排了救济粮,下调征收,压缩商品粮户口shuliang,压缩商品粮户口定量,同时也往下分配了伊拉克枣等等。

    去年的时候二子他爹主演过一部电影,名叫《三年早知道。

    去年排片还挺多,今年下半年就少了。

    开完会,唐植桐和马薇继续回财务科工作。

    除了帮着整理一下推广数据,唐植桐还对财务工作做了简单分工,马薇管账,自己管钱,有点会计和出纳的意思。

    下了班,唐植桐先去了一趟木材厂找张波。

    尽管唐植桐嘴上跟小王同学说的简单,但他身体很诚实,干不了就是干不了。

    “吆,这不是唐科长嘛,稀客啊。”一见到唐植桐,张波就打趣道。

    “嚯,张工笑我呢?”唐植桐笑着掏出烟来散烟,虽说都在一个街道,但两人的单位并不挨着,平时也没什么交集,张波之所以能知道的这么清楚,唐植桐猜测是张波跟徐卉走的比较近的缘故。

    “哪能是笑你?我这是祝贺你进步。”张波接过烟,给唐植桐点上。

    “得嘞,谢谢。我今儿来是想麻烦张工点事,我想做两个雪橇,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木料?”唐植桐从另一个兜里掏出一盒大前门,放在桌子上。

    “那必须得有,木材厂什么时候能缺了木料?走,我带你去看看。”张工没管那盒烟,而是猛吸一口烟,将烟头怼进了烟灰缸。

    唐植桐有样学样,跟在张工身后,出了办公室,直接来到了仓库。

    进仓库门的时候,唐植桐听到库管朝张工喊了一声“厂长”。

    “张工这是产房传喜讯,升了呀。”这回该唐植桐打趣张波了。

    “嗐,都是光荣的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张波谦虚的挥手。

    “高,张厂长这觉悟杠杠的。”唐植桐恭维道。

    “别夸我了,看看木材吧,选个差不多的,我让人帮你打磨一下。”张波指着地上的一堆长短不一的方形木棍说道。

    “不用,我自己回去慢慢收拾就成。”木材都是解好并且粗刨了的,有点毛刺,但不多,让别人打磨也无非是细刨一下,这活唐植桐还是能干的。

    最终唐植桐选了四根80公分、四根60公分的木头,能把框架钉起来就行,木板自己空间还有点,做雪橇绰绰有余。

    80公分长,60公分宽,对于小孩子来说有些大,但对于小王同学也就堪堪能放下她那双大长腿。“张厂长,多少钱?”唐植桐踢踢脚边选出来的木头,问道。

    “几毛钱的玩意,还没你那盒烟贵呢,回头我给财务。”张波抱起地上的木棍,就拉着唐植桐往外走,说啥都不肯要钱。

    “得,谢谢张大哥。”唐植桐顺坡下驴,没坚持,不过称呼变了,透着一股亲近之意。

    把木棍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唐植桐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从木材厂往家赶。

    这年头没有流行歌曲的概念,但不代表没有神作。

    “你爱我呀我爱你”非常洗脑,但曲子并非原创。

    1976年的时候,许冠杰发布《有酒今朝醉,曲子不能说跟蜜雪冰城一模一样,只能说相差不大。

    但这首歌依旧是填词,时间再往前翻,1931年歌曲《()

    苏三不要哭问世,哎,巧了,曲子还是大差不差。

    “我想去南洋群岛,怀抱琵琶一块跑。我想到哈尔滨去,找那亲亲小娇娇……”

    啧啧啧,朗朗上口,魔性也不小。

    然而,这依旧是填词。

    再往前翻,直到1847年,身在大洋彼岸的超市理货员斯蒂芬·福斯特以妻子的名字创作了一首歌《ohsusanna。

    ““mgoingtolouisiana,mytrueloveortosee。”

    除了歌词不同,曲调与上面那几首歌的曲子一致,相似程度跟倒模似的。

    无论哪个版本,唐植桐自然都不会去唱歌词,只是哼曲子。

    骑着洋车哼着歌,从胡同口钻了出来。

    忽然,唐植桐就听“当”、“啪”两声脆响,一个不明物体照着自己脑袋就飞了过来,就跟老唐演讲时的场景一样一样的。

    看到唐植桐从胡同口突然冒出来,几个孩子发出了惊呼,胆子小的直接捂住了眼。

    这要是被砸了脑门,可就丢了穿越众的脸了。

    说时迟那时快,唐植桐脑袋一歪,抬起右手,用外挂一薅、一挪,那不明物体已经被攥在了手里,就如同火云邪神空手接子弹一样,帅爆了。

    就是不知道老唐躲过的那颗子弹是不是也是开了挂。

    接到手上后,唐植桐脑子里蹦出来的却是:得亏老子没坐火车吃火锅,得亏老子碰到的不是麻匪!

    “小兔崽子,怎么在这打尜?打到别人脑袋怎么办?”唐植桐刹住车,单脚踩地,将抓到的尜轻轻一扬,扔到几个小孩的面前。

    然后甩了甩手,特娘的,光顾着耍帅了,忘了空间特性,尜进去有动能,出来还是有动能,隔着手套都砸的手生疼。

    几个小孩子被唐植桐骂的不知所措,你看我,我看你,有个大胆的上前捡起尜子。

    “都几点了?还不回家吃饭?以后再玩这东西往东边跑跑,白桥那边空地大。”唐植桐不会跟这帮小孩子一般见识,他们只是想玩罢了,又不是故意往自己脑门上敲。

    说完,也不再管他们,又蹬上自行车往家走。

    眼下街道不宽敞,小孩子的玩具也有限,再加上穷,能选的就那么几样,打尜就是其中一种。

    尜儿,两头尖,中间粗,像极了郎家园枣的放大版。

    打尜是四九城这边叫法,有的地方也叫打梭,开封话叫“打苏”,胶东话“砍茧”,还有的地方叫“打鸟”。

    虽然叫法不同,但玩法大同小异,都是用一根木棍或木板,打垫在石头或短树枝之上的尜儿,这样能打的更高。

    据说以前的玩法并不是比谁打的更远,而是一个人打,一个人接,有点像打棒球。

    后来可能因为危险性比较大,就改了玩法。

    由于制作简单,造价便宜,不仅眼下有儿童在玩,哪怕再下去三四十年,依旧会有市场,尤其是农村地区。

    不少小孩子会因为动作幅度太大,扯了裆,回去少不了一顿竹笋炒肉。

    唐植桐到家的时候,看到了大门下的自行车,小王同学和凤珍已经回来了。

    除了后车座的木板,唐植桐还从空间薅了些木板,一同拿进了厢房。

    没成想,小王同学在厢房鼓捣炉子,吓了唐植桐一跳:“黑灯瞎火的,你怎么不开灯?放着我来。”

    小王同学看到丈夫带进屋的木头、木板后,啥都没用,用手背捂嘴轻笑。

    “笑啥?就不兴我偷个懒啊?”唐()

    植桐犹自嘴硬道。

    “能啊,我可不想你逞强,累着你,我心疼。”小王同学起身,将丈夫带回来的材料归置一下,放到一边。

    “嘿嘿,放心,该偷懒的时候,我肯定摸鱼。”唐植桐听了,心里那叫一个熨帖,比那些整天里叨叨“你看看那谁谁一个月赚多少钱”,逼着自己男人赚钱的货强多了。

    “你这是打算做几个?”小王同学拿过两个马扎子,拍了唐植桐屁股一下,待他抬起来,直接塞下面,然后自己在旁边坐下,看着丈夫生火。

    “两个。放椿树胡同一个,咱这边放一个。都是加大版的,等再下雪,我拉着你出去玩。”小王同学在旁边坐着,唐植桐不方便作弊,只能老老实实的按步骤一步步生火,先用细小的木柴在炉子里垫垫,然后并拢几根,用火柴点着后,小心的放在其他木柴上。

    “咱都这么大了,还出去滑雪橇,不太好吧?”小王同学胳膊肘垫在膝盖上方,双手托着下巴,很是意动。

    “带着凤珍、凤芝,就当陪孩子玩了,咱顺带温故一下童年。”昨天的时候,唐植桐听小王同学说自己小时候也有一个雪橇时,就起了带她玩的心思。

    至于小王同学的担忧,唐植桐能理解,毕竟结了婚再玩会有人说不顾家等等。

    但依着唐植桐来看,那帮人还是太闲了,自家又不吃他们一粒米,就知道在背后说三道四,很惹人厌。

    “那行。”小王同学点头应下,她小时候是玩过雪橇的,那是父亲亲手给自己做的,然后拉着小小的自己在雪地里驰骋,银铃般的笑声响彻旷野。

    仿佛一切都在昨日,仍旧清晰可见,只是不可碰触。

    不过,好在自己现在有了丈夫,也是个不错的人呢。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