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零三小说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208章 晋王亲自去泉州,只为了办三件事

第208章 晋王亲自去泉州,只为了办三件事

    朱棡的计划非常明确,总结起来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元璋得知自己的三儿子要亲自去泉州参与平叛,毫不犹豫的提出了反对意见。

    “泉州如今早已今非昔比,早在大明还未建立之时,此地的形势便极为复杂。

    毫不夸张的说,那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卫国公的儿子邓镇、宋国公的侄子冯诚,以及鄂国公之子常茂,都是你手下的得力干将。

    随便派遣其中一人,率领一部分神机营前往泉州即可,你又何必亲自濒临险境呢?”

    朱棡眼神坚定的摇头说道:“明年准备起事的任钧显,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疥癣之疾,根本就不足为虑。

    儿臣之所以要亲自赶赴泉州,主要是为了办三件大事。”

    根据朱棡这段时间的了解,明朝自立国开始,便建立了一整套的装备供应机制。

    具体来讲就是,把所有的工匠集中起来,计入相应的户籍。

    这些人以后就只能做工匠,并且世世代代都是工匠。

    这些工匠们世世代代,都只能以做武器盔甲为生。

    由朝廷拨款给这些人统一铸造,理论上这样确实可以保证军队的盔甲供应率。

    然而由于人为的原因,在明朝匠户的地位,已经打压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生活困难的匠户们,自然无法打造出很好的盔甲。

    军队所在地的武官,不能直接对这些匠户下达订单的。

    如果想要更新装备,就要向朝廷报备。

    再由朝廷审核通过后进行拨款,给这些匠户门下达武器订单。

    如果在吏治清明的时期,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然而倘若在官员集体腐败时期,被克扣的拨款到匠户们手里,就没有任何利润可言了。

    可即便是没有利润,朝廷下达的订单也要完成,不然就是杀身之祸。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还有利润生活,还能完成朝廷订单呢?

    唯一的出路就是,制作劣质的武器盔甲,从原料上把利润找回来。

    因此在明朝的仓库中虽然存在着巨量的武器装备,但这些东西能不能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再加上朝廷的财政状况,一直呈现一个低迷的状态。

    朝廷越来越无力支持巨大的军费开销,于是不得不将武器铠甲的订单一降再降。

    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得不用仓库中的旧甲充当新甲,这就造成了明军的装备质量持续走低。

    随着装备的性能越来越低,可以发挥的作用也可有可无,士兵们穿着没有太大效果。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造的铠甲质量差,质量差没人穿。

    没人穿就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实际意义质量差就不再是个问题,再造还是质量差。

    朱棡这时才意识到,大明钢铁产量提升不上去,很大程度上不是什么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贪污腐败太严重,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然而朱棡又不能把这件事情直接捅出来,否则以自家老爹的脾气秉性,恐怕又要血流成河了。

    那些贪官污吏自然死有余辜,可被迫以次充好的匠户们,一旦因此受到牵连便得不偿失了。

    毕竟三大钢铁厂想要正常运转,没有足够的工匠肯定是不行的。

    利用去泉州的机会,将那些牵扯其中的工匠带走,便是朱棡苦思冥想出来的解决之法。

    只是朱元璋这个倔脾气一上来,除了正在养病的马皇后之外,太子朱标都很难劝得动。

    “不行,你说什么都不行!

    之前咱记得你答应过爹,三大钢铁厂建成之后,每年要为大明几万军队提供铠甲。

    这件事儿没办成之前,你哪里都不准去!”

    就在这时,身穿蟒袍的朱标,拖着疲惫的身体从门外走了进来。

    “爹,儿辰觉得你应该听听,三弟要去泉州办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如果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因为一时顾及儿女私情阻拦,恐怕将来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

    朱棡见大哥一进来就帮自己说话,底气也更足了几分。

    “老头子,你之前不是说打算,派儿臣去征讨北元吗?

    这次赶赴泉州要办的三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筹集粮草。

    整整15万大军开拔,其中还有7万多的骑兵,没有足够的粮草可不行!”

    朱元璋眉头紧锁,“泉州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想要在那里为大军筹措粮草,恐怕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你所说的民变之事,倘若对百姓逼迫过剩,咱担心会适得其反。”

    朱棡胸有成竹的说道:“关于筹措粮草的事情,而且已经有了全盘计划。

    之所以选择在泉州实施,主要是为了方便就地征兵。

    毕竟神枢营不能一直是个空架子,七万多新参军的兵卒,也需要经过实战训练才能送上战场。”

    朱标闻言恍然大悟,“三弟,你是打算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将那些可能参与民变的百姓征召入伍?”

    还不等朱棡开口搭话,朱元璋便先入为主的说道:“先宋之所以军队战斗力特别差,主要就是因为厢军收纳了太多流民。

    咱们大明实行的是卫所制,根本就不需要采取这种方式来招募士兵。”

    面对固执己见的老爹,朱棡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虽说世兵制在人力方面,能够长期稳定的为我大明提供兵源,这点算得上是这一制度的一大优越性。

    然而稳定也就意味着这一制度在人力方面供给,本身是存在上限的。

    尽管卫所制在士兵死亡后,也有其家里再出人丁的替补,或者干脆从其他民户中强制参军的‘勾捕’。

    可倘若在大战中出现严重伤亡,那么但靠这些很难在当地快速填补兵力空缺。”

    紧接着朱棡又提出了,卫所制的第二个缺陷。

    “卫所制管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大家平时住哪里。

    由于地方卫所千户和指挥使大多是世袭武职,因此这些军官是生活在卫所里,那确实是没什么问题。

    可下面的士兵,却不是这么个情况了。

    卫所制为了防止逃兵,所属的军户并非是本县居民,而是居住在附近县甚至是他省的居民。

    这种方式对于预防逃兵,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先不做讨论。

    只说这一安排的施行,就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