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零三小说 > 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 > 244.奸臣蔡京

244.奸臣蔡京

    蔡京何许人也,乃是天下有名的大奸臣。

    从北宋末年太学生尚书将蔡京列为危害国家的“六贼”之首开始,蔡太师的这个奸臣的定位已经成型,未来千年来都没有改变,《宋史》将蔡京直接列入《奸臣传》,说他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打击政敌不择手段;还说他他惑乱人主,结党营私,致使官风败坏,民不聊生。

    北宋二百年基业虽然没有直接断送在他的手里,但他却是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总而言之,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巨奸。就连蔡京的书法成就也因为他的奸臣形象而被除名,北宋书法“苏黄米蔡”四家中的蔡京也变成了蔡襄。

    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个世人眼中的大奸臣,一个“奸”字就能代表一个具有极高艺术成就,可以进入大书法家行列的人的一生吗?他究竟都干了些什么,就成了后世眼中的千古巨奸?

    这话还要从王安石说起,王安石曾经掰着指头数天下英才,对蔡京的弟弟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又自言自语说“我儿子王元泽算一个,贤兄(蔡京)算一个,吕惠卿也算一个吧”,然后颓然而坐,道“没了”。蔡京能被王安石列为安天下的三大宰相之才,其才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如果说王安石说话偏激的话,我们再来看看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的好朋友吕公著的说法。

    北宋变法时的旧党元老吕公著当政时,曾把蔡京请到自己府中,让自己的子孙站成一排,对蔡京说“我阅人无数,我的后世子孙没有一个比你强”,又用手摸着自己的椅子说“你以后一定会坐上这个位置,我的子孙都托付给你了。”

    吕公著和司马光都是当时的群臣领袖,他们对蔡京才能的高度认可足以说明蔡京的才能在当时已经超越了党争,成为公认的治国人才。一个当时人们眼中公认的治国奇才,为何最终成了一个人人愤恨的奸相,蔡京究竟干了什么?

    说起来,蔡京主政时的经济财政政策其实就是聚敛“聚敛”和“苛政”,首先他主持了对茶、盐、酒等专卖领域的经济改革,在华夏古代专卖制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注重运用商业规则对商品销售、流通和分配领域各环节进行管理,发挥商人的作用让商品在全国大范围内流通,增加财政收入。蔡京的专卖制度改革不但减少了政府的经营成本,更促进了商品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他的这套制度成为后世元明清各朝专卖制度的范本,一直沿用至今,谁敢说他没有才能。

    蔡京还独创了独步帝制时代的社会慈善和救助制度,宋代不但有专门收养“鳏寡孤独者”的居养院,还有专门负责收治无钱治病的病人的叫“安济坊”。

    病人进安济坊后,予以免费治疗。

    更难得的是,北宋的这类救济制度至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州县连成网络,形成一整套以成文法形式规定的制度。蔡京虽然为人奸诈、为官贪腐、为相误国,但是这套制度因为他的败落而被破坏却是华夏历史的一大损失。

    蔡京主政时是北宋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成就最高的时期,也是华夏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巅峰。徽宗朝时人口户数突破2000万,总人口突破一亿!当时人们说“中外靖绥,年谷登稳”,“天下赋入之数悉倍于前”,当时人们炫耀:“承平既久,帑庾盈溢。”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有蔡京顺应现实的经济财政政策,进行改革的功劳。

    从少年入仕到靖康元年遭贬,蔡京在北宋政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蔡京一直以改革变法者自居,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前代的王安石。在整个政治生涯中,蔡京都不断实践自己的经济理念,改革北宋困难的财政局面。其实北宋的财政一直都不好,庞大低效的军费开支,还有无数的冗官和冗员及让财政危机日益显露。

    可以说,蔡京的改革客观来讲是有好处的,起码让朝廷在收入方面有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嘛,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好,但也没有明显的变差,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蔡京还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宰相。但很可惜的是,他在为自己和朝廷敛财的同时,也让宋徽宗有了大肆挥霍的机会,这个爱好踢球、写字的皇帝仅“花石纲”之役,就花费难以估算。

    蔡京曾经被几度贬官,可是没多久就又被官复原职,为什么?因为皇帝离不开他。

    蔡京四度拜相,几起几落的最大原因是他一直在紧跟皇权,掌握皇帝意图后迎合取悦,这在封建社会是必须要做的事,否则什么也干不成。作为奸臣的蔡京自然深谙此道。

    他深知,只要能“摆平”宋徽宗,什么事都干的成。

    他最擅长取悦和迷惑皇帝,宋徽宗刚上台时想改革,他就打出了“变法”的旗号,实际上是说的多,干的少。反而趁机大兴党禁,打击或消灭反对派。蔡京身为宰相听任皇帝沉湎于各种爱好,徽宗喜欢石头,蔡京就安排心腹到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一带搜刮奇花异石;用大船组队编成“花石纲”运到开封,一路上运到运河狭窄就不断开挖运河,拆除民房,耗费国家税收,给沿岸居民带来沉重负担,造成民怨沸腾。

    蔡京的财政改革说到底,也是为了皇帝能增加收入,有更多的机会去玩乐。心术不正使他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歧路。作为利己主义者,蔡京所关心和追求的是个人的权势和私利,只要获得权势和私利,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一切。天才一旦走上歧路,对国家的危害更大。

    宋徽宗除了玩艺术,也是有“理想”的一个皇帝。他一心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这次蔡京却不同意,这让他与另一个奸臣童贯发生了矛盾。童贯主张联金灭辽,蔡京对此并不积极。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除了与童贯争权的需要,他身为宰相要负责后勤粮草等问题,长期进行经济改革的蔡京知道北宋的财政和军队无法支撑这样的战争。

    但是这次蔡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没想到宋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热情如此高涨,面对辽朝衰亡带来的绝好机会,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君臣收复燕云失地的渴望被激发出来,本来宋徽宗是打算单干的,但是看到宋军的军备后信心大跌,不得不退一步和金联盟,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得比单干还蠢,而这也预示着北宋最终的失败。

    至于说蔡京的下场,那自然是被贬官罢职,发配边缘。

    而此时的蔡京已经八十多岁,那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结果在路过长沙的时候,死在了发配的路上。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蔡京是被饿死的,说是当时蔡京路过长沙的街道,整个长沙城都无人卖给他们食物,硬是把这位曾经的宰相大人给活活饿死了。这个故事说起来还挺带感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虽然南宋人王明清笔记《挥麈后录》中提到:“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但只讲人家不肯卖,并未说到蔡京因此“饿死”。而《挥麈录》作者王明清是曾布的外孙,曾布虽然也是变法派,但宋徽宗即位初与蔡京有较大矛盾,曾布下台,蔡京上台,两家是有怨恨的。《挥麈录》写作时离靖康已有六七十年,王明清收入蔡京流放途中人们不卖吃的给他的传说,不仅与一些社会常识有矛盾,也与其他史料记载有矛盾。

    毕竟开饭店卖吃的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不是专靠政治来谋生的,蔡京一行包含监送人和随行照看人,少说也有十五六个,一顿饭吃下来,店家也能赚不少铜钱,这生意就忍心不做了?就算对蔡京一人有“义愤”,对同行其他人难道也不做这生意了吗?蔡京被活生生地饿死了,同行几个怎么不饿死呢?一路上开饭店的是很多的,一二家有“义愤”不卖货还能理解,一路上所有的店铺都有这一致的“义愤”,这就不大可能了。

    而且当时朝中对蔡京被贬事件也有不同的声音,朝中有许多大臣如兵部侍郎李纲、宰相吴敏、国子监祭酒杨时等领导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有失公允,蔡京在拱州时一度写了辩护书寄给李纲递交皇帝,要求入京面君,李纲向朝廷转交了这份奏牍,后来被批是“立场有问题”。可见,连朝廷的干部们都还有许多“不觉悟、受蒙蔽”的,民间老百姓能那么快就有一致的“义愤”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蔡京饿死,不存在这种可能,倒是南宋著名史家徐梦辛所说的“八十一岁老人蔡京是长途跋涉,严重中暑,吃不进饭衰竭而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但不管怎么说,蔡京本身是个奸臣无疑,如今他还正当朝,地位比高俅要高,权势比高俅还大,而他的女婿梁中书也算是一个小奸臣了,比如说之前的生辰纲,名气就很大,所以当曹岩一说要会一会这个蔡京女婿的时候,“蔡京”,“女婿”,“奸臣”等字眼,立刻就把各位好汉的情绪给调动了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