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字汉冲,陕西榆林人。
历史上的他投降建奴后,为建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跟随建奴南下时,他先后帮建奴抚定了五十一座城池,招降了一千五百多座营寨里的明军。
因功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
不过...
由于历史上的吴三桂影响太大。
导致和吴三桂一起投降的高第没什么存在感。
既然已经知道了高第有问题,平辽大军内部肯定容不下他。
李宪忠说道:“臣觉得可以引诱他来抚顺,趁着他进城议事的机会将其拿下!”
朱慈炯缓缓摇头:“如果高第已经知晓吴三桂发起了叛乱,他不但不会上当,还可能像吴三桂一样发起叛乱,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派兵强攻呢?”黄得功问。
“也不妥!”朱慈炯再次摇头:“我军的首要任务是守住抚顺,海州本就易守难攻,兵少了攻不下,兵多了抚顺又会空虚。”
该怎么办呢?
众人泛起了难。
刘肇基忽然灵光一闪,迅速开口说道:“殿下,臣有一计。”
“说来听听。”
“以增兵为由,调高第北上沈阳。”
朱慈炯担忧道:“他可能会抗命!”
“他不会!”刘肇基一口咬定道:“高第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效忠大明,二是投降建奴。”
“若是效忠大明,他就不会抗命!”
“若是投降建奴呢?”朱慈炯问。
“若是投降建奴,他就要想办法尽快跑到建奴那边与吴三桂汇合。”
“难道他不能继续留在这边,像吴三桂一样首鼠两端吗?”
“不能!”刘肇基非常认真的分析起来:“吴三桂为什么会突然叛乱?因为他暴露了。高第和吴三桂交往甚密,现在吴三桂出了事,他知道朝廷很难不怀疑他。继续留在这边,风险会很大。”
“沈阳距离前线很近,高第巴不得来这里。”
“所以无论他是否投降建奴,都会来沈阳。”
听完刘肇基的分析,朱慈炯又有了新的疑惑:“然后呢?沈阳就在咱们身后,如果高第像吴三桂一样掀起叛乱,咱们就失去了退路。”
“不让他进城!”刘肇基又分析起来:“高第麾下兵马自入辽以来一直待在平辽大军后方,几乎没有什么参战经验。攻城守城,他或许还行;但要是野战,他根本不行!”
“在他抵达沈阳前,命沈阳守军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城。”
“同时把中路军撤回辽阳,北上沈阳;北路军也抽调一支兵马,从抚顺回援沈阳。”
“届时给他下达一份军令,命他进城议事。”
“他若进城,就趁机把他抓了。他若不进城,就名正言顺得出兵征讨。两面夹击之下,高第必败!”
“妙啊!”朱慈炯不由得对刘肇基高看了一眼。
这员猛将不但非常能打,还能献出这种计谋。
果然是大明的忠臣良将!
“诸位觉得怎么样?”朱慈炯问其他人。
“此计甚妙!”
“臣觉得可行。”
“臣也觉得可行,但是想补充一句话...”
众人商议了一会,把这件事定了下来。
由于是刘肇基出的主意,所以具体执行也是由刘肇基负责。
随后。
朱慈炯又说回了之前的话题,他认真说道:“现在情况复杂,不能主动进攻建奴!但咱们也得在等待圣旨期间做点什么吧?如果无所事事的待着,恐怕会引起朝臣的弹劾,以及朝廷的不满。”
这...
众人再次犯了难。
因为他们实在想不出除了进攻,还能做什么。
李定国眯着眼睛想了一会,问巴克勇:“吴三桂叛乱前军中粮草还剩多少?”
“不足三日。”
“饷银是否有拖欠?”
“有!拖欠了两个月的饷银。”
李定国脸上露出了笑容。
朱慈炯眼珠围着眼眶转了一圈,自信地问道:“你想招降吴三桂的人?”
“不,”李定国轻轻摇头,“我想用计离间吴三桂和多尔衮。”
“还有,”李定国补充道:“如果可能的话,顺便离间洪承畴,让多尔衮对他失去信任!”
“离间计?这是锦衣卫的看家本领啊!”朱慈炯兴奋地直接站了起来。
他注视着李定国的眼睛却没有询问具体怎么用计。
毕竟...
这种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咳咳,”朱慈炯轻咳一声换了个话题:“诸位,最迟七天就能等到朝廷的旨意。但是在等待期间,咱们要商议一件大事。”
“殿下请讲!”黄得功带头回应。
“打仗需要用兵!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吴三桂已经投降了建奴,我军可用的兵力比原来少了一万多,而建奴却增加了一万多。”
“咱们...要不要让朝廷增兵?”
黄得功想了想,没说话。
李宪忠和刘肇基也没说话。
李定国欲言又止,同样没说话。
巴克勇更不敢说,只能低着头假装思考。
众人都不想打没把握的仗。
兵力越多,把握越大。
但问题是...
朝廷的兵力也不富裕。
陕西那边的蒙古人一直在闹腾,陕西三边的边军不能动。
四川山高路远,来不及征调。
京营士兵也不是很多。
继续抽调的话,京师就会空虚。
这些倒还是其次。
一旦继续向辽东增兵,相应的军费也会增加。
这对大明财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见没人说话,朱慈炯学着崇祯的样子开始点名:“李定国,你说说该不该让朝廷增兵?”
李定国调整呼吸,平静地说道:“臣以为不用增兵。”
“哦?”朱慈炯对这个答案有些意外,“不增兵也能平辽?”
“我不敢说能,但机会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说说你的想法。”
李定国双手抱拳,一脸歉意:“殿下恕罪,我觉得此时言之过早,待平息完高第的事后再说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