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号人面面相觑了几秒钟之后,李吉祥才想起来放下手中的三色记号笔,然后揉了揉因为一直悬空而有些发酸的手腕。
或许是因为表演失败有些尴尬,他率先咳嗽了两声,然后转向不远处之外眉头紧锁的卢志成:
“团长,刚才那东西是一发……什么?”
李吉祥这会儿已经看到了屏幕上那个2250m/s的数字,但却显得比刚才更加困惑了。
因为在他的概念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的末端速度处在这个奇怪的区间里。
大体上讲,弹道导弹的再入速度会随着射程提高而增加。
但并不是简单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再入速度可以达到15-20马赫甚至更高。
截至目前,唯一实用的拦截方法是打一枚同样装载核弹头的防空导弹上去同归于尽。
当然,这种武器本身不会配备常规装药,一旦实战发射就意味着启动一场无可挽回的核战争。
所以属于完全论外的武器。
但等闲的中短程导弹,尤其是大部分连头体分离能力都没有的战术型号,又很难突破5马赫这一层阻碍。
最新型号的中程导弹拥有两级火箭,倒是能够实现这个再入速度。
可是解放军似乎还没奢侈到随随便便就打一发东风21的程度……
卢志成没有马上回答,但是低着头思索了半晌,却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只好摇了摇头:
“我也说不太准……”
“不过可以肯定,这不是咱们现有装备能够对付的东西……”
李吉祥这会还沉浸在刚才并不成功的拦截之中,有些为难地问道:
“那演习结果……”
“当然是如实上报!”
卢志成深吸一口气,接着缓缓站起身:
“这个目标的具体情况,上级肯定早就知道。”
“所以,我们恐怕才是作为陪练的那一方……”
……
实际上,卢团长的猜测属实有些妄自菲薄了。
发生在几百公里外的这次反导拦截演习,是军wei额外安排进行的,与双锥体弹头的测试之间完全独立,并没有谁做谁的陪练一说。
因此,位于发射阵地的常浩南等人,眼下也还不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
由于本次测试的并非完整作战系统,因此并没有针对命中精度的考核。
6.5马赫的末段速度并不足以让空气产生电离层,因此,只要导引头能够正常启动,就意味着弹头本身抗住了整个飞行过程中的过载、辐射、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温度考验。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在听到“导引头开机”这个回报口令之后,本次测试就算是大功告成……
刑牧春看着远处还没有完成撤离的导弹发射营,突然感觉到了几分不真实感。
我一个长征二号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怎么突然就亲眼见证到高超声速武器试射成功了呢?
哪怕只是一个弹头,甚至还是非完整状态下的弹头。
但是要知道,从项目启动到现在,只有将将半年时间。
整个项目的进度,简直是字面意义上的日新月异。
他的目光扫过面前一众同僚,发现其他人的表情似乎也和自己差不太多……
“所以……成功了?”
他试探着问了一句。
一时间,没人回答。
甚至包括常浩南在内。
对于他来说,这个弹头本身倒是小事。
但上面承载着的很多技术,却是可以惠及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关键。
最后,还是导弹旅长魏士军实在憋不住,开口打破了沉默:
“是的,发射成功了。”
短短七个字,如同突然被打开的大坝闸门一般。
众人从几天之前便开始积累的情绪,如喷薄的洪水一般释放而出。 常浩南本来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见到面前不远处的刑牧春转过身来,给了他一个恐怕是用尽全身力气的拥抱……
直到大约十分钟之后,众人高涨的兴奋劲才逐渐过去。
而常浩南也总算得以从人群中逃出来,靠在一旁的椅子上大口大口喘着气——
刚才一窝蜂上来的轮番拥抱,差点把他给憋死在这深山老林里面……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注意到,旅指挥部的门口,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一位此前没见过的人。
对方一身便装,应该不是导弹旅里面的指战员。
但能够进入到这里,显然也是得到了魏士军的首肯。
所以,常浩南直接看向后者
“魏旅长,这位……”
然而,还没等他把话问完,来人就环顾一周,接着主动走到了常浩南面前。
“常院士,您好。”
后者站起身,和对方握了握手。
“我是航天科工二院来的,叫戴鹏鑫,这是我的介绍信……”
戴彭鑫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
在2005年这会,介绍信这个东西的应用环境其实已经不如十几年前那么宽泛了。
所以常浩南看见这个东西的时候,甚至都不由得愣了一下,然后才接到手中。
打开之后,里面果然盖着航天科工集团和第二研究院的两个大红章。
“解放军95229部队:
……经上级领导批准……兹介绍我单位戴彭鑫同志前往贵部,了解和观察新型弹头测试情况……”
“……”
常浩南飞快看完信上内容。
尽管介绍信本身是出给51基地的,而且里面也并没有直接写明这个戴彭鑫所负责的岗位,但结合其工作单位,以及眼下这个时间节点,却不难做出一些推测……
“我猜……你负责的工作,应该是弹道导弹机动突防和制导控制研究?”
弹道导弹制导控制,最终产品其实就是后来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尽管这条时间线上并没有一个995工程,但其中包含的项目还是以不同的名义各自在世纪之交那几年启动了研发。
而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戴彭鑫眼前一亮:
“正是!”
“我们项目组领导了解到,常院士您这里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弹头冷却技术,相比于通过烧蚀材料被动吸热,您的技术可以直接降低弹头表面温度,延缓甚至消除表面电离层的产生……”
两个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了属于是。
当然,相比于高超音速武器来说,二院那边的反舰弹道导弹对雷达制导的需求无疑更加迫切。
常浩南自然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拉兄弟单位一把,但他也不可能这么简单就当了活菩萨。
所以并没有马上做出明确表态。
而是反问道:
“你们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戴彭鑫此行是有求于人,自然不可能在这种地方卖关子:
“今年年初,盛飞集团帮我们特别改装了一架能突破热障的歼8C战斗机,把反舰弹道导弹的导引头搬到上面进行了几轮测试,但飞机毕竟连三倍音速都无法达到,所以只能获取到相当有限的数据……”
“导引头这部分我这边也在研究,先不提这个。”
常浩南摆了摆手:
“用弹道导弹攻击移动目标,最大的难关除了制导以外还有飞行路径控制……你们在这块选择的是哪条技术路线?”
他的高超音速武器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当然是选择用气动舵面来解决问题。
但反舰弹道导弹如果到大气层内才开始调整姿态,那恐怕就未必来得及了。
而且看那封介绍信里的意思,二院那边似乎也没有成熟的舵面冷却方案。
“我们暂时解决不了舵面的烧蚀问题……”
戴彭鑫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所以,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变质心机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