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子最近又多了哪些收藏?”安思远等到周至过完瘾后,才对他问道。
“太惭愧了。”周至摇头:“我这段时间都在偏僻的少数民族乡村,收藏方面没有多少建树,只是委托婉秋姐参与了几场拍卖,另外就是在旅途中顺道收过几件东西。”
“哦对了。”周至从包包里取出一本相册:“这是用您捐赠的资金修缮的五处古建筑,我让工作人员拍摄成了相册,每一页都是两幅,一幅是修复前拍摄的,一幅是修复后,站在上一次的拍摄地点拍摄的。”
“哦?”安思远放下了烟斗,将相册接了过来,相册有A3篇幅那么大,每一页都是上下两幅照片,非常清晰。
“这本身也是重要资料,会成为我们修复的样板。”周至笑道。
其实安思远拯救中国古建的动作比周至还要早,九二年的时候就捐助过一笔资金,用于几处古建的维修。
等到三峡文保基金运作成功,吸收到大量捐赠后,周至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不应该仅仅限制在长江流域,于是将基金会的名称改为了虞唐文保基金,业务范围也从文物保护,扩展到了人文调查,研究,记录片拍摄,布展宣传等多个方面。
安思远听说之后干脆将自己的基金也交给了虞唐文保基金会管理,不过周至还是继续让安思远基金最初独立运作的那几栋古建单列了出来,现在修缮完毕,自然要让安思远来看看结果。
几处建筑分布在好几个地方,分布在王坑,江北村的两处还算比较好拯救的,地处村里,想怎么修就怎么修,乡亲们还支持。
但是坐落在市区里的进士第,城隍庙,刘家祠堂,抢救起来就麻烦了。
按照文保工作的原则,周至觉得最好列为不可移动文物,采用就地保护的方案是最科学的。
但是地方却不这么认为,这三处建筑与城市规划建设发生了冲突,市政需要扩开道路,规划新区,这三处地方反而成了拦路虎。
要是在往后二十年就好办了,什么规划都要给文保工作让路,所谓别的城市的地铁是用盾构机挖出来的,西安的地铁使用勺子和刷子挖出来的,说得很夸张,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经济建设压倒一切,所以这几处建筑就应该给搬家。
甚至搬家都嫌弃麻烦,地方上想要学习三峡文保的“先进经验”,就是将建筑推掉,只保留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构件放到文化馆,其余一推了事。
最终周至想出了一个办法,多花些钱,将三处建筑都搬到王坑,顺便帮王坑设计成旅游景观,算是报偿。
这下就戴上了招商引资的绩效帽子,地方上的配合程度果然就不一样了。
跟安思远汇报了这些,安思远表示非常高兴:“这件礼物不错,将事情交给你来办,真是正确无比的选择。”
“那件青铜器的下落,基金会查到了吗?”
“哇……那个过程可就太复杂了。”周至摇头叹气:“好在我们最后还是在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第六期《文物》杂志上找到了,您前两年在港岛购得的那件青铜器,应该就是沧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征集到的,出土于河北唐县东峝巃的一件带铭文青铜器。”
“因为上面带有‘鲁子中之子归父为其膳敦’的字样,负责撰文的王敏之老师给自己的文章标题为《河北唐县出土西周归父敦》,在投稿的时候,还投递了归父敦盖内铭文拓片以及器盖捉手涡纹拓片。”
“后来我们在《文物春秋》1990年第7期上,也找到了王恩田老师撰文的《跋唐县新出归父敦》。不过他的文章当中,认为这件器物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东西。”
“从两篇文章的介绍和拓片内容来看,应该与您在港岛购得的铜敦一模一样。”
“你去那件客房,将东西拿出来。”安思远伸手一指。
周至屁颠屁颠地跑进了那件客房,铜敦就安放在一个明代鸡翅木的几案上,模样就像是一个带盖子的小锅。
将铜敦取到厅中摆在桌上认真观瞧,铜敦其实不算太大,看着颇有几分可爱。
这件器物通高十七厘米左右。器盖高约厘米,口外径约二十三四厘米。捉手呈喇叭口状,器盖边沿外侧还有有三个支爪,可以卡在敦口外沿,防止滑动。
器身侈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形微平底,口沿外侧左右各附一环形耳。器盖捉手中部有涡纹,器肩部有弦纹两道。
打开盖子,盖内还有两行铭文,现在周至认金文已经毫无压力,内容果然是:“鲁子中之子归父为其膳敦”。
根据铭文字体风格,周至能够确定最早将器物断代在西周中期,其实并不正确,两位王先生中,还是王恩田研究得比较透彻,这应该是属于春秋时期的东西。
“所以这又是一件被盗流失文物?”安思远问道。
“这个故事有点长……”
“我有时间。”
“呃,行,那我们先说这件器物的来历。”
“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最所以贵重,主要就是文字所记载的信息,”周至指着铜器上的铭文,对安思远说道:“这句话里其实有两个大人物,子中和归父,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鲁国人子中的儿子归父,为他制作的食器膳敦’的意思。”
“研究历史上鲁国的子中、归父,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此该敦应该是“归父”生前使用过的一件美食器,故而文物并非最早推断的西周时期,而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遗物。”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武王弟弟周公旦辅佐天子周成王,在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后,其长子伯禽被分封到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了鲁国。”
“子中的‘中’,其实是‘仲’,家族中第二个儿子,称为‘仲’。春秋时期以排行相称的名人很多,但名为‘仲’,又有个儿子叫归父的,就只可能是鲁庄公的儿子襄仲了。”
“所以铜器铭文中的‘子’,是王子的身份,‘中’是襄仲,襄是其谥号,字是子仲,名是遂,故而又称仲遂。”
“襄仲的出生年月无载,而卒于鲁宣公八年,因为襄仲曾居住在鲁城东门附近,故经传上常称其为‘东门襄仲’、‘东门遂’,其宗族被称为东门氏。”
“这也是我们中国‘东门’这个姓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