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们先忍着不要笑,也不要怀疑国人的三观是不是发生了崩塌。为了体现以德服人的精神,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里的这一段记载: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诸葛亮曾经写了一封奏疏给后主刘禅,奏疏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家15顷薄田,还有800株桑树,家里的子孙吃穿用度基本不愁了。不需要买学区房,也不需要给亲家母太多彩礼,日子过得很不错。
至于我本人嘛,其实没什么花销,吃喝全都公款报销了。我自己也不搞一些其他投资,所以身边也不需要放钱。等到我归天以后,你看着吧,我绝对不会因为贪污这种事情愧对陛下的。
结果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因此有人就问了,诸葛亮好有钱啊!居然有15顷田,还有800多株桑树,他是不是一个贪污分子呢?大家先别动手,我们来分析一下,摆事实讲道理,以德服人。
15顷田,800多株桑树价值几何?
汉朝的一亩地,相当于现在的半亩地,所以15顷田,换算过来,也就是750亩地。乍一看,这数字的确吓人,毕竟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农民家里也只有两三亩地,我记得我们那边是人均8分地,一家3口的话,就是2.4亩地。
而诸葛亮一个人就占了750亩地,是不是有贪污的嫌疑?没有历史概念的人,肯定会这么想,毕竟这相当于新中国1000人的占地面积了。我们拿一段历史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晋书,食货志》
这里讲述的是西晋王朝时期,官员们按照品级,可以获得的相应田产,西晋距离三国最接近,所以更有说服力。其中第一品可以占据50顷的田产,而第九品也有10 顷的田产。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正儿八经的执政者。他在蜀汉算得上是超一品的官员了,可是才有15顷的田产,只跟西晋王朝第八品的官员相当,县令都是七品官,你说诸葛亮比县令得的田产还少,这过分吗?那简直太清廉了有没有?
再看看800株桑树,是什么个经济状况。就目前来看,一亩地可以种1000株桑苗左右。就算放宽间距,成年桑树种植的话,一亩地也能种个400株左右。
也就是说,诸葛亮他们家的桑树,占地面积,也就只有2亩地。你觉得一个国家的丞相,拥有2亩地的桑树,这也算贪污吗?我都不好意思说了。
诸葛亮除了丞相的身份,他还是武乡侯。
不少人对诸葛亮有误解,认为他只是给人家干活的打工仔。其实在古代,爵位制度,就是为了让普通打工仔拥有做老板的感觉。
现代很多互联网公司,给员工分股票,其实就是从这种爵位制度里吸取的经验。员工的收入高低,和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他们当然乐意996了。
当年李广努力了一生,就是为了能够拿到汉朝的股权,封个侯,结果到死也没能实现。诸葛亮被刘备封为武乡侯,这个爵位并不低。
要知道侯爵主要分为关内侯和列侯。其中关内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等。其中县侯的级别大于乡侯,乡侯大于亭侯。
关羽就是汉献帝亲封的汉寿亭侯,他为此骄傲了一辈子。而诸葛亮的爵位难道是乡侯吗?还真不是,他这个武乡侯,其实是个县侯,武乡县的侯爵,所以被称为武乡侯,或者简称武侯。
他这个级别的侯爵,怎么也得是个万户侯。也就是说,按道理要有一万户人家供养着他,只给他交税。
可是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只有那么15顷田产和800株桑树,压根就没有万户食邑。这就是诸葛亮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了。
由于他的食邑之地在琅琊武乡县,这地方当时在曹魏手里,所以一日不夺回中原之地,诸葛亮一日不会享受该食邑。如果诸葛亮贪心一点,完全可以让后主给他封一个成都侯,或者汉中侯之类的,这样他就能实实在在地享受食邑了。
诸葛亮的思想境界,不是我们能比的。
我就问你,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一辈子图什么?从小努力读书,一生没有子女,去世以后,还将骨灰洒在了空中。可谓是真正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伟人,我们普通人是很难去揣测他们的想法的。同样的道理,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实也是志存高远。
很多人拿他跟曹操比,说他就是蜀汉的曹操。这种话简直恶毒至极,实在是没话题的,所以才会另辟蹊径来污蔑诸葛亮。
曹操打仗把儿子们从小就带在身边培养,为啥?就是为了培养接班人。所以曹操年长的儿子个个优秀,曹昂、曹丕、曹植、曹彰,哪个不是人中龙凤?这就是曹操的深谋远虑,他很早以前就想着传位的事情了。
可诸葛亮呢?他唯一的儿子诸葛瞻,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出生,诸葛瞻8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去世了,所以说他压根就没工夫去教育儿子,显然是没想着传位这种事情。如果有这个心思的话,诸葛亮早就应该多生几个,跟曹操比赛了。
而且曹操强行给自己加九锡,封魏王。这本身就是臣子要谋逆的举动,毕竟刘邦曾经说过异姓不能封王,难道曹操姓刘吗?
再看诸葛亮,他到去世,也只是个武乡侯。李严曾经多次劝他加九锡,都被诸葛亮严厉地拒绝了,这就是诸葛亮的伟大之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历史上很难看到第二个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了,他不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不为自身的级别着想,一心就想着报国安民。
这种历史形象,难道不值得赞颂吗?为什么非要挑字眼似的来污蔑诸葛亮呢?我记得周总理曾经下死命令:谁破坏武侯祠,就杀谁的头!
而且他曾经亲自前往武侯祠,在诸葛亮的牌位面前无声缅怀了很长时间。可能两个惺惺相惜的人,才会穿越千年,达到灵魂交流的目的吧……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四战之地。在乱世混了20多年的刘备,肯定知道这地方的重要性。可是为啥他只派遣关羽镇守呢?他是对关羽的能力足够自信,还是错误估计了曹操和孙权的实力?
实际上,刘备自身也很尴尬啊,如果不是人手不够的话,刘备恨不得自己跑到前线去镇守荆州。创业型君主和守业型君主的区别就在这里。
刘备在北方混了20年,基本都白混了。不光一座城池没拿下,还差点把老婆孩子都给弄丢了。所以说他到荆州创业的时候,其实已经是46岁的中年大叔了。
所以说刘备真正的创业时间很短,毕竟场上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要快点行动才行。所以说刘备50岁拿下荆州,54岁拿下了益州,59岁拿下汉中成为汉中王。61岁刘备称帝,63岁刘备就去世了。
因此刘备从正儿八经找对了创业的路,到创业成功,只用了10年时间,再从创业成功,到成功把公司搞破产,只用了3年时间。为啥会如此仓促呢?缺少人才其实是关键,从他布局荆州就看得出刘备集团人才方面捉襟见肘。
本来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一同守荆州的。
刘备不是傻瓜,他费尽了心思,才夺取了江陵,拿下了荆州,怎么可能不用心去防守呢?所以刘备在入川前,对荆州布防的安排,那是相当看重的。
文臣方面,刘备给荆州留下了诸葛亮,他主要负责安抚荆州百姓,负责后勤工作。武将方面,刘备留下了关羽、张飞、赵云,其中关羽、张飞负责镇守城池,赵云负责内部事务。
这么一来文臣武将配合在一起,而且都是顶配状态,荆州必然不会丢失。孙权和曹操看到这种配置,自然也是瑟瑟发抖,压根不敢进攻。
当时刘备带去川中的,只有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尤其是文臣方面的人才不足。庞统战死以后,刘备压根就打不下益州,这个时候才不得不让诸葛亮等人入川。
所以这个时候刘备对荆州的布防,又有了新的安排。他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留唯独下了关羽镇守荆州,这就出现了关羽镇守荆州的局面。
刘备给关羽配了一个糟心的副手糜芳。
刘备这边实在是没办法,才会出此下策。关羽镇守荆州问题不大,只要不冒进,至少可以保全荆州安危。
可是如果诸葛亮他们不入川的话,那刘备可就拿不下益州了,这对刘备的事业影响是巨大的。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刘备手下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由于创业时间比较仓促,所以人才培养上压根就没有计划。人才不够的情况下,只有让关羽一个人独自撑着荆州的门面了。
而关羽镇守荆州6年多时间,其实还是很厉害的,至少这段时间,曹操和孙权,都不敢对他动手,可见他还是有一套管理方法的。
刘备自信,在自己强大前,孙权不会对自己动手。
刘备和孙权,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尤其是在打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和孙权联手,共同击败了曹操。
此后两个人在瓜分战利品的时候,孙权也对刘备做出了让步,让刘备拥有了江陵城,成为了真正的荆州牧。
其实孙权这么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跟刘备形成掎角之势。因为孙权知道,如果刘备被消灭了,那孙权自己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但是刘备也不能太强大,如果刘备压过了曹操的风头,对孙权来说,又不是一件好事儿了。所以孙权在刘备称王以后,偷袭了荆州,严重损害了刘备集团的力量。
刘备也知道这么个情况,所以他在攻打益州的时候,对孙权是比较放心的。因为那个时候孙权就算偷袭了荆州,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荆州被偷袭,刘备无家可归,只有灭亡的份。到时候孙权就必须要独自面对曹操,他压根就没这个实力。
所以刘备才会放心大胆地让关羽独自镇守荆州,只要自己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孙权就不会对付关羽,反而会帮助关羽一起对抗北方的曹操。
刘备的失败,在于没有调整防守计划。
刘备把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人都调入益州以后,对益州的防守,就没有其他调整了。其实他在稳定益州以后,应该及时派人回援荆州。这么一来荆州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可问题是当时的益州还不稳定,而且刘备还要拿下益州的门户汉中。所以刘备的时间非常急促,等到拿下汉中以后,没多久关羽就被偷袭了。
所以说对刘备来说,时间不够用是硬伤。他没有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抽调一部分人马去支援荆州,这也是失误之处。
不过这能怪刘备吗?拿不下汉中,益州的门户大开,刘备连建立基业的基础都没了。等拿下汉中以后,再想调整防守计划的时候,其实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关羽当时已经刹不住车了……
而吕布的高光时刻,当然是在辕门射戟的时候。
他把刘备和纪灵都拉到了自己的军营之中,目的就是为了拉架。他在大营门口竖起了一支戟,表示如果他能射中戟上的小支,那大家罢兵言和,如果不能,你们随便怎么厮杀。
那个时候纪灵手握3万大军,是袁术的得力干将,要灭掉几千残兵的刘备,易如反掌。他觉得吕布基本是不可能射中的,于是就答应了。
没想到吕布偏偏还真的射中了戟上的小支,吕布的手下们都在给他造势,表示吕将军神武啊!在这种情况下,纪灵只好跟刘备握手言和。
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三国志》
这是正史里有明确记载的一件事,但是纪灵是奉袁术的命令来灭了刘备的,好歹3万人马拉出来了,就这么回去,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当初陶谦去世的时候,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可惜刘备兵少将寡,没能力守住徐州。恰好吕布来了,刘备本打算让吕布驻守小沛,好跟他形成掎角之势。
这可真是做梦,吕布是一方诸侯,又怎能屈居人下?为此吕布趁着刘备出去跟袁术干架的功夫,把刘备的徐州给抢了。等刘备回来以后,他和吕布换了个位置,自己跑小沛去驻守了。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以攻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三国志》
吕布始终觉得对刘备有点亏欠,再加上刘备驻守小沛,可以跟他形成掎角之势,防备袁术和曹操的入侵。因此吕布必然是要拉刘备一把的。
这个时候纪灵带着3万大军前来,显然就是要灭了刘备。一旦纪灵灭了刘备,那么小沛就落入了袁术之手。吕布势单力孤,又怎么去跟袁术抗衡呢?再加上还有虎视眈眈的曹操在盯着他,他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处境。
因此在纪灵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吕布跑出来做和事佬,这本身就是在拉偏架。而当时纪灵又在吕布的主场,所以哪怕吕布没射中,纪灵也会揉揉眼睛表示,刚才没看清,吕将军是否射中了?
吕布的确射中了戟上的小支,这可把纪灵给震撼坏了,反正他没有这么高超的箭法。这不仅需要足够的瞄准水平,还要有足够的力气。
武将之间的高低,很多时候都是在斗力气。纪灵显然是没有这么大力气,就算有,看看吕布当时的气势,他也就蔫了。
在《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三国志》
意思就是纪灵等人都吓了一跳,称赞吕布神勇天威。其实关键就在这“等”字上,除了纪灵以外,还有谁在称赞吕布呢?我认为这就要分成三种情况来看了。
第一种可能,纪灵的手下。如果是这种可能的话,那纪灵就更要撤军了,因为他带来助阵的将领肯定不是一般人,如果他们都赞叹,等于是在暗示纪灵悠着点。
第二种可能,吕布的手下。吕布的箭刚射中,张辽、臧霸、郝萌等武将就开始高声喝彩,这等于是在给吕布助威,同时也是在给纪灵一个下马威。纪灵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种可能,刘备的部下和吕布的部下一同喝彩。这就完蛋了,人家早就结成一伙了,你敢在这里表态要干掉刘备吗?人家不把你给干掉就不错了。
因此从吕布设下辕门射戟这一活动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纪灵需要屈服了。而且纪灵既然来了,也说明他暂时不敢跟吕布过招,需要看吕布的态度行事。
纪灵虽说手握三万大军,但始终只是袁术的手下。是否放过刘备,其实纪灵说了不算,这得袁术点头才行。
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三国志》
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集团,在遇到如此棘手的问题时,他们内部肯定是开了大会商量过了。给纪灵的权限到什么程度,袁术也肯定是交过底了,我猜测大致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纪灵本来是要来灭了刘备,可是听说吕布来了,所以按兵不动,前去通知了袁术。袁术立刻和手下的谋士团队们开了个会,商量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于是他们得出了这么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吕布有很明显的偏袒意图,那么纪灵你就可以做主撤兵,因为袁术集团暂时不愿意得罪吕布。
第二,如果吕布只是纯粹做个中间人,那么纪灵你可以随机应变,是当场和刘备厮杀还是回去后再动手,你看着办。
那纪灵肯定是要以这两个方案作为基本准则,看看吕布什么态度再说话。结果吕布一上来,就表态了:
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三国志》
完了,这事儿不好整了。按照袁术给出的两个方案,很明显现在纪灵只能选择第一种方案,所以说纪灵土兵,压根就不是纪灵自己的主意,而是袁术在背后操控。
大家互相给个台阶下罢了。
纪灵说到底跟刘备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他只不过是给袁术打工的而已。所以没必要在吕布这儿冒着极大的风险跟刘备死磕。
在吕布明显偏袒刘备的情况下,纪灵又得到了袁术的命令,不要得罪吕布。那纪灵这个打工仔,还操什么主公的心思呢!该吃吃该喝喝不就行了嘛!于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三国志》
也就是说纪灵在吕布这儿,吃了不止一顿酒。第二天就行了还要再吃喝,可想而知他们会在宴会上谈些什么。
纪灵可能会说:嗨!我跟玄德老弟,压根无冤无仇,现在又有神武的吕将军作保,这事儿妥了!就是您不说,我也知道该退军了!
刘备摸了摸自己的大耳朵,也笑嘻嘻地表示:纪灵老兄,我看你一表人才,颇有报国之志,要不我们找片桃花林拜个把子如何?